[發明專利]汽車駕駛員疲勞駕駛智能控制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043515.X | 申請日: | 2017-10-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697069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28 |
| 發明(設計)人: | 趙鵬倫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W40/08 | 分類號: | B60W40/08;B60W50/14;G08B21/06;B60K28/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琪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1117 | 代理人: | 伍賢喆 |
| 地址: | 200438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汽車駕駛員 疲勞 駕駛 智能 控制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車輛安全駕駛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疲勞駕駛智能控制方法。一種汽車駕駛員疲勞駕駛智能控制方法,包括在駕駛員面部、軀干和四肢各設置若干關鍵點進行標注;通過車載近紅外圖像傳感器對所有關鍵點進行跟蹤,通過模擬檢測和深度雙向LSTM神經網絡,訓練出對動作識別的模型,基于動作識別的模型設定危險動作;識別當前駕駛員;在車輛行駛過程中進行匹配,如匹配出危險動作,報警器開始報警,提醒駕駛員注意安全駕駛或休息。本發明通過在全身和面部設置關鍵點后,對關鍵點進行建模,避免了車輛行進中來回震動造成的后續判斷失誤,再通過動作識別的模型匹配出各個等級的危險動作,預防危險事故發生,為駕駛員安全出行提供保護,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車輛安全駕駛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疲勞駕駛智能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疲勞駕駛預警系統(Driver Fatigue Monitor System) 是一種基于駕駛員生理反應特征的駕駛人疲勞監測預警產品,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國的Attention Technologies公司推出的DD850,瑞典的SmartEye公司推出的AntiSleep系統已經商用,奔馳、沃爾沃的高端車系以及日本豐田公司在日本銷售的13代皇冠也都標配瞌睡報警系統。
另外一些汽車裝備的疲勞監測系統被稱為“疲勞識別系統”,它從駕駛開始時便對駕駛員的操作行為進行記錄,并能夠通過識別長途旅行中駕駛操作的變化對駕駛員的疲勞程度進行判斷。駕駛員轉向操作頻率變低,并伴隨輕微但急驟的轉向動作以保持行駛方向是駕駛精力不集中的典型表現。根據以上動作的出現頻率,并綜合諸如旅途長度、轉向燈使用情況、駕駛時間等其他參數,系統對駕駛員的疲勞程度進行計算和鑒別,如果計算結果超過某一定值,儀表盤上就會閃爍一個咖啡杯的圖案,提示駕駛員需要休息。駕駛員疲勞識別系統將駕駛員注意力集中程度作為衡量駕駛員駕駛狀態的重要考慮因素,以致力于道路安全的提高。此外,只要打開疲勞識別系統,無論系統是否進行監測,系統每隔4小時都會提醒駕駛員需要休息了;但是現有的此類系統檢測準確性不高,因此有時會干擾到駕駛員的正常駕駛,需要一種檢測結果更加準確的控制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汽車駕駛員疲勞駕駛智能控制方法,該控制方法通過在全身和面部設置關鍵點后,對關鍵點進行建模,避免了車輛行進中來回震動造成的后續判斷失誤,再通過動作識別的模型匹配出各個等級的危險動作后進行相應的報警操作,預防危險事故發生,為駕駛員安全出行提供保護,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汽車駕駛員疲勞駕駛智能控制方法,疲勞駕駛智能控制系統基于車載近紅外圖像傳感器對駕駛員動作和面部表情進行識別,包括以下步驟:
S1.在駕駛員面部、軀干和四肢各設置若干關鍵點進行標注;
S2.通過車載近紅外圖像傳感器對所有關鍵點進行跟蹤,通過模擬檢測和深度雙向LSTM神經網絡,訓練出對動作識別的模型,基于動作識別的模型設定危險動作;
S3.通過人臉識別確認駕駛員身份,并儲存為當前駕駛員;
S4.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實時獲取的視頻圖像提取出關鍵點的信息后與危險動作進行匹配,如匹配出危險動作,則疲勞駕駛智能控制系統的報警器開始報警,提醒駕駛員注意安全駕駛或休息,并從正常行駛狀態變更為危險駕駛控制狀態。
所述步驟S4中,如報警器開始報警,則同時進行人臉識別確認駕駛員身份,直到駕駛員身份與步驟S3中儲存的當前駕駛員不相同,疲勞駕駛智能控制系統解除報警狀態,車輛恢復為正常行駛狀態。
所述危險駕駛控制狀態采取的報警和控制方式包括,將危險駕駛控制狀態分為若干等級,報警器針對每個等級配合不同的報警音量和音調;當處于最高等級的危險駕駛控制狀態時,疲勞駕駛智能控制系統會通過CAN網絡發信號給車身ECU,當車身ECU收到此信號后會主動減速,配合ADAS系統靠邊停車熄火。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未經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43515.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