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附面層隔道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040024.X | 申請日: | 2017-10-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720586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07 |
| 發明(設計)人: | 許云飛;聶暾;梁爽;王淑芳;李偉;陸文卓 | 申請(專利權)人: | 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4D33/00 | 分類號: | B64D33/00;B64D33/02 |
| 代理公司: | 成飛(集團)公司專利中心 51121 | 代理人: | 梁義東 |
| 地址: | 610092***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溢流道 整形板 附面層隔道 引氣道 進氣道 溢流口 機身 飛行器設計 飛機機身 冷氣進口 設備提供 性能要求 附面層 共形 飛機 遮擋 開口 改進 | ||
本發明公開一種附面層隔道,包括整形板、溢流道、溢流口和引氣道等構成的部件;所述整形板在溢流道的外側,同時遮擋引氣道和溢流道,與機身和進氣道的外形共形;整形板、溢流道和引氣道安裝在飛機機身和進氣道之間;溢流口是在整形板上的開口。本發明涉及對飛機附面層隔道的改進,屬于飛行器設計領域。本發明原理簡單,可實現性強;能夠兼顧附面層的設計和飛機整體性能要求,還能為機身內設備提供冷氣進口。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飛行器設計專業,涉及對飛機附面層隔道的改進。
背景技術
目前中低速飛機的附面層隔道使用尖劈將附面層向機身兩側排開。中國實用新型專利“飛機進氣道附面層泄除裝”置專利號201320718948.1 申請日:2013-11-10,主要特征是在進氣道口與機身間設有隔道,隔道前端采用β尖楔角,隔道上、下分別由內、外圓弧光滑連接引導機身附面層低能量氣流從隔道上、下表面排出。該設計存在下述缺陷:機身、進氣道與尖劈之間形成U形夾角,進而產生角反射器效應,對隱身設計不利;同時還需要在機身其他位置設計引氣口。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出一種思路有效,成本低廉且具有可工程化的附面層隔道,兼顧中低速飛機的附面層隔離需要和隱身設計要求,在附面層流量足夠時,可利用附面層引氣至機身內部,為機載設備使用。
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附面層隔道,包括整形板1、溢流道2、溢流口3和引氣道4;所述引氣道4位于中間,引氣道4兩側設置各設置一個溢流道2;所述整形板1在溢流道的外側;所述溢流道2沿兩側向后在整形板1上設置有溢流口3。
本發明的一種附面層隔道安裝在飛機機身和進氣道之間。
所述整形板1沿飛機機身和進氣道對引氣道4和溢流道2兩側形成遮擋。
所述整形板1與機身和進氣道的外形共形。
所述引氣道4為矩形進口。
所述溢流道2為矩形進口。
本發明通過整形板對引氣道和溢流道進行遮擋,利用鏡向反射原理將入射雷達波反射至其它方向,減小反射雷達波強度;將機身與進氣道之間的U形夾角轉變為管道,即溢流道,消除U形夾角的角發射器效應,在溢流道內可通過腔體隱身措施進一步減小反射雷達波強度;引氣道可將附面層氣流引至機身內部,為機載設備使用,避免開設專用“貓耳朵”等引氣口,減少雷達強散射源。
本發明的附面層隔道重量代價小,能夠兼顧附面層的設計要求與隱身設計的要求,還能為機身內設備提供冷氣進口。本發明結構簡單,易于實施。同時可應用到車輛、船舶等領域。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安裝實施示意圖。
圖2是整形板與其它結構之間關系示意圖。
圖3是溢流道2、引氣道4與其它結構之間關系示意圖。
圖4是溢流道2與引氣道4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本發明的一個實例和附圖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參見圖1至圖4,本發明一種附面層隔道,安裝在飛機機身5和進氣道6之間,包括整形板1、溢流道2、溢流口3和引氣道4;所述引氣道4位于中間,引氣道4兩側設置各設置一個溢流道2;所述整形板1在溢流道的外側;所述溢流道2沿兩側向后在整形板1上設置有溢流口3。所述整形板1沿飛機機身5和進氣道6對引氣道4和溢流道2形成遮擋。所述整形板1與機身5和進氣道6的外形共形。
實施例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40024.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飛行器
- 下一篇:直升機油箱系統及直升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