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防治土壤板結的土壤調理劑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039699.2 | 申請日: | 2017-10-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805500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18 |
| 發明(設計)人: | 黃東風;王利民;張青;王煌平;羅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9K17/20 | 分類號: | C09K17/20;C09K101/00;C09K109/00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創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學俊;李翠娥 |
| 地址: | 350013 福建***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防治 土壤 板結 調理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防治土壤板結的土壤調理劑及其應用,該土壤調理劑由主料(鹽藻皮顆粒)和輔料(土壤團聚體促進劑)按質量比100:0.5~1組成。其中,主料組分是由鹽田生產的下腳料????鹽藻皮,經曬干、粉碎、過篩(孔徑2 mm)而得到的鹽藻皮顆粒;輔料組分是具有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粒徑2 mm)。其使用方法為在作物種植前結合田間整地與基肥一同施用,畝用量在500~1000公斤。使用本發明的土壤調理劑,不僅可明顯促進作物根系生長和增加作物產量,還可明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陽離子交換量和土壤大團聚體的比例,從而有效地改善了農田土壤的理化性狀,對防治農田土壤板結具有顯著的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業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治土壤板結的土壤調理劑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土壤板結是指土壤表層因缺乏有機質,結構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結構破壞、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內聚力作用使表土變硬的現象。導致農田土壤板結的主要原因有:(1)農田土壤質地太粘,耕作層淺;(2)有機肥施用嚴重不足,土壤有機質含量低;(3)超量和不平衡施用化肥;(4)農業機械耕作鎮壓;(5)塑料制品過多殘留;(6)水土流失;(7)有害物質的積累。農田土壤板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1)導致農作物根系生長不良;(2)導致農作物植株發生缺素癥,降低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據中國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近年來在全國的田間定位試驗與調查顯示,我國各主要農區廣泛存在的不合理耕作、過度種植、農用化學品的大量投入和溝渠設施老化已經導致農田土壤普遍性的耕層變薄,養分非均衡化嚴重,土壤板結,土壤生物性狀退化,土壤酸化、潛育化、鹽漬化增加,防旱排澇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礎地力不斷下降。尤其是我國南方紅黃壤區農田,由于作物復種指數高,長期超量偏施化肥,而有機肥投入不足,農田土壤酸化和土壤板結現象更為嚴重。
由于大氣污染、過量施肥、重用輕養,導致耕地污染加劇,土壤酸化板結、活性降低,土壤調節刻不容緩,耕地修復迫在眉睫。傳統意義上的土壤調理劑----石灰、過磷酸鈣、鈣鎂磷肥,顯現出功能單一、副作用大的弊端,雖調節了土壤酸度,但也形成了硫酸鈣、磷酸鈣等難溶解的物質,從而加速了土壤板結,使土壤失去活力。
國外對人工合成土壤調理劑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Bear 1951年公布了土壤調理劑Krilium的研究結果。20世紀70年代,De Boodt (1972)、Stewart(1975)開始研究以大分子聚合物為主體的土壤調理劑,然而這些調理劑因使用量大、費用高且效果不穩定而未能得到廣泛應用。20世紀80年代,土壤調理劑的研究取得較大進展,其中以比利時和印度的調理劑最為成功。20世紀90年代以后,水溶性聚合物因其具有水土保持價值而重新受到重視,目前美國正在研究將陰離子聚丙稀酰胺(PAM)應用于雨養農業。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引進比利時土壤調理劑,但因其成本高而未能在我國推廣應用。20世紀90年代,國外其他新型土壤調理劑也開始陸續被介紹到我國,對以PAM為作用主體的調理劑在效應和成分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研制出了土面液膜等調理劑(黃鵬,2001;葉鑫等,2012)。2000年以后,一些生物技術公司開始自主研發土壤調理劑,陸續投放市場,并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如免深耕土壤調理劑、微生物腐殖酸土壤調理劑、夏氏藍得土壤調理劑、四季同樂農業土壤調理劑等。但目前現有的土壤調理劑產品均存在著價格較高、使用區域局限性大、效果不穩定等一種或幾種不足。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未經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39699.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