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云物聯平臺中設備加密及傳輸加密的方法在審
申請號: | 201711036398.4 | 申請日: | 2017-10-30 |
公開(公告)號: | CN107566114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1-09 |
發明(設計)人: | 薛長青;孫善寶;張愛成 | 申請(專利權)人: | 濟南浪潮高新科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H04L9/06 | 分類號: | H04L9/06;H04L9/08;H04L29/06 |
代理公司: | 濟南信達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37100 | 代理人: | 闞恭勇 |
地址: | 250100 山東省濟南市***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云物聯 平臺 設備 加密 傳輸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物聯網安全技術,尤其涉及一種云物聯平臺中設備加密及傳輸加密的方法。
背景技術
物聯網快速,需要接入的終端設備急劇增長,物聯網平臺層出不窮,物聯網安全越來越重要。
隨著信息科技發展,各種各樣的智能終端設備應用在各行業,傳統物聯網向云物聯開始轉變。云物聯平臺接入終端種類越來越多,數量也急劇增長,如何保證終端設備認證安全,以及傳輸安全是云物聯平臺面臨的主要問題。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云物聯平臺中設備加密及傳輸加密的方法。采用RSA算法生成公鑰和私鑰通過平臺認證服務的方式保證設備的安全接入。通過AES加密的方式保證設備到平臺通訊傳輸過程中數據加密,保證數據信息不被截取篡改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云物聯平臺中設備加密及傳輸加密的方法,
設備端生成公鑰和私鑰通過SDK提供的API連接平臺認證服務進行認證,通過認證后生成安全的公鑰和私鑰,設備通過安全認證和平臺進行通訊,數據安全上報以及平臺安全下發控制指令;同時設備到平臺傳輸過程中進行AES加密,保證數據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數據竊取以及篡改。
平臺生成的SDK中提供API和平臺對接,并通過用戶名口令的方式,連接平臺,用戶名和密碼分別為租戶管理員和密碼。
設備通過口令連接平臺后,通過平臺生成設備安全認證公鑰和私鑰,并且公鑰和私鑰只針對此租戶有效。
云物聯平臺中的安全認證模塊為租戶提供獨享安全認證,為其應用提供安全認證服務。
云物聯平臺中對設備的認證包含兩種,一種是可信賴服務,一種需要安全認證服務;
可信賴只需在平臺創建應用場景時標注可信賴,下發的SDK到終端不用通過安全認證,自動完成接入;
應用需要安全認證服務,就需要口令的方式登錄生成安全的公私鑰;同時,生成安全公私鑰的客戶端程序是獨立存在的;
除了上述兩種情況,其它情況連接平臺失敗。
租戶管理員登錄平臺創建的應用是可信賴的情況
1)、通過租戶管理員口令登錄平臺客戶端
2)、登錄平臺創建應用,選擇可信賴,配置應用相關屬性,創建應用生成SDK
3)、設備端直接集成SDK完成和平臺的對接。
安全認證服務過程如下:
1)、通過租戶管理員口令登錄平臺客戶端,創建應用
2)、登錄平臺創建應用,選擇安全認證選項,配置應用相關屬性,生成SDK
3)、客戶端服務集成SDK,通過租戶名和密碼連接平臺認證,生成公私鑰
4)、復制安全公私鑰到設備終端,并集成應用SDK,完成平臺安全認證服務,進行數據的報送,指令的下發。
設備連接平臺分兩種,一種不需要平臺認證,可信賴的設備,這種設備生成公鑰和私鑰不需要平臺認證服務直接可以連接平臺;另外一種需要設備向平臺認證服務,一般為保證設備安全接入選擇設備認證服務。設備向平臺注冊、認證服務,獲取連接平臺的能力。設備端生成公鑰和私鑰是采用RSA算法。RSA 算法是高強度非對稱加密系統,密鑰長度少則512位,多則2048位,非常難破解,至今尚未有人能破解超過1024位以上的RSA。除了設備進行認證服務,采用AES加密算法保證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安全。加密算法通常分為對稱性加密算法和非對稱性加密算法,對于對稱性加密算法,信息接收雙方都需事先知道密匙和加解密算法且其密匙是相同的,之后便是對數據進行。對稱性算法中AES算法有著更高的速度和資源使用效率,安全級別也較之更高了,被稱為下一代加密標準。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終端設備生成公鑰和私鑰并想平臺進行認證獲取連接平臺的能力,保證了設備接入的安全。
2.設備端到平臺的數據傳輸過程中AES加密保證數據的安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工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的內容進行更加詳細的闡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濟南浪潮高新科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未經濟南浪潮高新科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3639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