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全覆蓋曝氣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035228.4 | 申請日: | 2017-10-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002519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08 |
| 發明(設計)人: | 周易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3/02 | 分類號: | C02F3/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圓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320 | 代理人: | 陳穎潔 |
| 地址: | 200092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覆蓋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全覆蓋曝氣系統,包括曝氣干管,與曝氣干管連接的若干根曝氣支管,所述每根曝氣支管均設置有至少一個接插口,每一接插口用于連接一組旋轉曝氣裝置;所述旋轉曝氣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接插口兩邊的第一穿孔曝氣管和第二穿孔曝氣管,所述第一穿孔曝氣管和第二穿孔曝氣管的開孔分別朝向兩側,使得所述旋轉曝氣裝置在曝氣時產生的氣體反作用力推動穿孔曝氣管形成自動旋轉。該系統主要應用在水處理生物預處理過程中,通過在池底布置旋轉曝氣管,利用單側曝氣時產生的氣體反作用力推動曝氣管旋轉,擴大了曝氣面積,即可保證生物填料的有效流化,又可避免池底部產生積泥。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全覆蓋曝氣系統。該系統主要應用在水處理生物預處理過程中,通過在池底布置旋轉曝氣管,利用曝氣時產生的氣體反作用力推動曝氣管旋轉,擴大了曝氣面積,既可保證生物填料的有效流化,又可避免池底部產生積泥。
背景技術
生物接觸氧化池是水廠中常見的處理構筑物之一,它通過生物作用加強了對水中有機物和氨氮的去除,因此是給水預處理工藝中廣泛使用的處理構筑物。為了提高生物處理效果,常在池中投加生物填料,并適當曝氣。生物填料主要由載體和生物膜組成,由于外部條件不斷變化,生物填料的活性也會隨之變化。為了保證生物填料的穩定性,生物接觸氧化池底部通常設曝氣系統。曝氣系統除充氧作用外,還起到流化生物填料的作用。傳統的曝氣系統為池底布置穿孔曝氣管,這種固定式的曝氣管間距較大,容易出現曝氣盲區,使生物填料通在水面漂浮或在池底沉積,變為“死球”降低生物膜活性,進而降低生物接觸氧化池的處理效果。另外,曝氣管之間的曝氣盲區也容易產生池底積泥,時間久了底泥產生板結,不利于生物接觸氧化池的正常運行。因此,提高生物接觸氧化池曝氣系統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傳統的穿孔曝氣管采用雙側開孔并固定在池底,單側曝氣產生的水平推力被另一側曝氣產生的水平推力抵消,并未有效做功,造成能量浪費。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曝氣時產生的氣體動力做有用功也是有重要意義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全覆蓋曝氣系統,通過特定的曝氣管開孔方法,可充分利用曝氣時產生的氣體反作用力,驅動曝氣管自動旋轉,保證生物填料的有效流化,同時避免池底部產生積泥。該曝氣系統適合各種使用生物接觸氧化工藝的新建或改造項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全覆蓋曝氣系統,包括曝氣干管,與曝氣干管連接的若干根曝氣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根曝氣支管均設置有若干接插口,每一接插口用于連接一組旋轉曝氣裝置,使得所述旋轉曝氣裝置形成N排M列的矩陣排列;所述旋轉曝氣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接插口兩邊的第一穿孔曝氣管和第二穿孔曝氣管,所述第一穿孔曝氣管和第二穿孔曝氣管的開孔分別朝向兩側,使得所述旋轉曝氣裝置在曝氣時產生的氣體反作用力推動穿孔曝氣管形成自動旋轉,且相鄰兩個旋轉曝氣裝置接插口的距離小于第一穿孔曝氣管或第二穿孔曝氣管的長度。
進一步地,所述旋轉曝氣裝置包括一轉動裝置,所述轉動裝置的中間端開孔朝上,通過轉動裝置與曝氣支管連接,所述轉動裝置的一端與第一穿孔曝氣管連接,所述轉動裝置的另一端與第二穿孔曝氣管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穿孔曝氣管開孔直徑為4~5毫米,開孔方向為水平方向向下呈 30~45度。
進一步地,所述曝氣干管管徑為DN,DN取值為150mm至200mm,曝氣支管管徑為40mm至50mm。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穿孔曝氣管和第二穿孔曝氣管的管內氣體設計流速5m/s~10m/s。
進一步地,所述轉動裝置包括與曝氣支管接插口配合的接頭,以及設置于所述接頭外的軸承,所述軸承采用耐腐蝕耐摩擦材質,優選為不銹鋼或高溫陶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3522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