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智能開關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033460.4 | 申請日: | 2017-10-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666305B | 公開(公告)日: | 2023-10-03 |
| 發明(設計)人: | 鐘方強;董凱;陳立榮;徐升維;周永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杭州乾龍電器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3K17/284 | 分類號: | H03K17/284;H03K17/567 |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陽聯合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89 | 代理人: | 姚宇吉 |
| 地址: | 311300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智能 開關 | ||
1.一種智能開關,其特征在于,包括供電及電壓采樣單元、電源單元、檢測控制單元以及邏輯控制單元;
供電及電壓采樣單元,外接市電,將市電轉化為所述智能開關使用的直流電,并對供電單元進行電壓采樣,生成采樣電壓信號;
電源單元,耦接供電及電壓采樣單元,接收供電及電壓采樣單元單元的直流電,并將直流電轉換成供所述智能開關的正常工作狀態的用電;
檢測控制單元,耦接供電及電壓采樣單元,獲取采樣電壓信號,將采樣電壓信號分別與上限閾值和下限閾值進行比較,根據比較結果生成過壓/欠壓故障信號,并用于控制信號輸入;
邏輯控制單元,耦接所述供電及電源采樣單元、檢測控制單元以及電源單元,當沒有檢測到控制信號輸入和所述檢測控制單元的過壓/欠壓故障信號時,則所述智能開關關閉電源單元供電,進入微功耗狀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單元包括電源開關控制電路和電源電路;
電源開關控制電路,耦接所述供電及電壓采樣單元、邏輯控制單元以及電源電路,接收并響應直流電源信號和邏輯控制單元的電源控制信號,控制電源電路正常啟動或關閉;
電源電路,耦接所述邏輯控制單元,提供邏輯控制單元在正常工作狀態下的用電。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開關控制電路包括第一開關模塊和第二開關模塊;
第一開關模塊,耦接所述供電及電壓采樣單元和電源電路,通過第一開關模塊的導通或關斷控制供電及電壓采樣單元給電源電路供電;
第二開關模塊,耦接所述邏輯控制單元,響應邏輯控制單元的電源控制信號生成作用于第一開關模塊的開關控制信號,第一開關模塊響應所述開關控制信號導通或關斷。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開關模塊包括第一開關管和第一開關控制子模塊,第一開關管的柵極耦接所述第一開關控制子模塊,漏極耦接所述供電及電壓采樣單元和第一開關控制子模塊,源極耦接所述電源電路,第一開關控制子模塊用于提供第一開關管的柵極電壓;
所述第二開關模塊包括第二開關管和第二開關控制子模塊,第二開關管的柵極耦接所述第二開關控制子模塊,漏極耦接所述第一開關控制子模塊,源極耦接第二開關控制子模塊和接地,第二開關控制子模塊耦接邏輯控制單元和供電及電壓采樣單元,用于響應電源控制信號并生成用于第二開關管的柵極電壓。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開關控制子模塊包括第一分壓電阻、第二分壓電阻、電容、穩壓管以及晶體管,所述第一分壓電阻的一端耦接所述供電及電壓采樣單元,另一端耦接第二分壓電阻的一端,第二分壓電阻的另一端耦接晶體管的集電極,晶體管的發射極接地,基極耦接所述邏輯控制單元,第一分壓電阻和第二分壓電阻的連接節點分別耦接電容的一端、穩壓管的負極以及第二開關管的柵極,電容的另一端接地,穩壓管的正極接地。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電及電壓采樣單元包括降壓穩壓模塊,用于為所述智能開關提供微功耗狀態時的工作電流。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電路包括變壓器、控制集成電路、電壓調整電路以及串聯穩壓電路,和控制集成電路的輸入端,變壓器的原邊耦接電源開關控制電路,變壓器的副邊耦接串聯穩壓電路的輸入端,串聯穩壓電路的輸出端耦接邏輯控制單元,控制集成電路的輸出端耦接電壓調整電路,電壓調整電路還耦接串聯穩壓電路的輸入端。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電路包括反峰鉗位電路,反峰鉗位電路的輸入端耦接電源開關控制電路的輸出端,輸出端耦接變壓器的原邊和控制集成電路的輸入端。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電路包括整流濾波電路,整流濾波電路的輸入端耦接變壓器的副邊,輸出端耦接串聯穩壓電路的輸入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杭州乾龍電器有限公司,未經杭州乾龍電器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33460.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