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農業廢水循環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027237.9 | 申請日: | 2017-10-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721162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07 |
| 發明(設計)人: | 胡明康 | 申請(專利權)人: | 成都慧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C02F3/3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養殖單元 廢水處理裝置 凈水過濾裝置 生產生活用水 種植單元 農業廢水 農業用水 清潔用水 循環系統 廢棄物利用 物質利用率 生態環境 食物殘渣 循環供給 過濾 節約 養殖 種植 | ||
一種農業廢水循環系統,其包括養殖單元、種植單元、凈水過濾裝置和廢水處理裝置,凈水過濾裝置連接至養殖單元和廢水處理裝置,廢水處理裝置連接至養殖單元和種植單元,凈水過濾裝置將生產生活用水過濾出的食物殘渣提供至養殖單元,廢水處理裝置將生產生活用水處理為清潔用水和農業用水,清潔用水循環供給生產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分別提供至養殖單元、種植單元;該系統將養殖和種植的廢棄物利用起來產生循環經濟,提高了物質利用率,節約了成本又保護了生態環境。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生態農業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農業廢水循環系統。
背景技術
生態農業是一種根據生態學的理論,充分利用自然的條件,在某一特定區域建立起來的農業生產體系。在這個系統中,因地質宜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布局和產品結構,投入最少的能源和資源,取得盡可能多的產品,保持生態的相對平衡,實現生產全面協調的發展。目前循環利用是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循環利用是指在農作系統中推進各種農業資源往復多層與高效流動的活動,以此實現節能減排與增收的目的,促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循環利用就是運用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物質多層次利用技術,實現較少廢棄物的生產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農業生產方式。
農業廢水是指農作物栽培、牲畜飼養、農產品加工等過程中排出的、影響人體健康和環境質量的廢水或液態物質;其來源主要有農田徑流、飼養場廢水、農產品加工廢水。廢水中含有各種病原體、懸浮物、化肥、農藥、不溶解固體物和鹽分等。農業廢水數量大、影響面廣。廢水中氮、磷等營養元素進入河流、湖泊、內海等水域,可引起富營養化;農藥、病原體和其他有毒物質能污染飲用水源,危害人體健康;造成大范圍的土壤污染,破壞生態系統平衡。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農業廢水循環系統,其能夠將養殖和種植的廢棄物利用起來產生循環經濟,提高了物質利用率,節約了成本又保護了生態環境。
本發明的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農業廢水循環系統,其包括養殖單元、種植單元、凈水過濾裝置和廢水處理裝置,凈水過濾裝置將生產生活用水過濾出的食物殘渣提供至養殖單元,廢水處理裝置將生產生活用水處理為清潔用水和農業用水,清潔用水循環供給生產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分別提供至養殖單元、種植單元。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凈水過濾裝置提供處理后的水至廢水處理裝置。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廢水處理裝置處理廢水時使用農業廢水處理方法,農業廢水處理方法包括(1)制作活性淤泥;(2)培養含菌淤泥;(3)移栽凈水植物;(4)農業廢水除雜;(5)凈水植物和菌種處理廢水。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農業廢水處理方法(2)中培養含菌淤泥,調節活性淤泥的酸堿度,將pH控制在6~9,將含菌淤泥置于陽光環境,控制池內溫度在15~35℃,培養1~2天。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農業廢水處理方法(3)中凈水植物包括香蒲、美人蕉、蓮藕、黃花鳶尾、鳳眼蓮、燈芯草、蘆葦、菖蒲、茭白、黑麥草、洱海海菜、浮萍、藨草、莎草、荊三棱、茭草、水花生和田邊草中的至少一者。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通過使用農業廢水處理方法,利用廢水處理裝置處理廢水,將養殖和種植的廢棄物利用起來產生循環經濟,提高了物質利用率,節約了成本又保護了生態環境。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農業用水循環系統的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成都慧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未經成都慧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27237.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