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發票管理方法、系統、計算機裝置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在審
| 申請號: | 201711021735.2 | 申請日: | 2017-10-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42000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03 |
| 發明(設計)人: | 馬東輝;李偉超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Q30/04 | 分類號: | G06Q30/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尚志峰;汪海屏 |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朝***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發票管理 稅務管理系統 發票處理 發票數據 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 數據管理 計算機裝置 處理請求 發送處理 反饋處理 工作負擔 記錄處理 企業內部 信息處理 信息交互 發票 多系統 靈活的 企業端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發票管理方法、發票管理系統、計算機裝置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其中,發票管理方法包括:提取與接收到的發票處理信息相對應的發票數據;根據發票處理信息處理發票數據并形成處理請求;發送處理請求至稅務局稅務管理系統,以供稅務局稅務管理系統處理處理請求并反饋處理結果;記錄處理結果并根據處理結果處理發票處理信息和發票數據。本發明提供的發票管理方法,實現了企業內部的發票數據管理,為企業提供了更靈活的發票數據管理方案,減輕了相關人員的工作負擔,并且能夠實現多系統間的交互,同時還實現了企業端與稅務局稅務管理系統的信息交互,提高了發票管理的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發票管理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發票管理方法、發票管理系統、計算機裝置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現有發票技術方案有傳統單機版開票和基于互聯網的開票方式(例如百望云解決方案),前者脫離互聯網只能進行多點部署多點開票,各個點之間無法通過網絡聯系在一起,對互聯網時代對數據的要求早已不能滿足、對于電商類企業不能開具電子發票、對于財務人員的工作復雜度來說無法應用互聯網解決報稅等問題,財務人員必須親自到稅局才能辦理一些業務。
后者雖然使發票管理進入到互聯網階段,解決了前者的部分問題,但由于其商業性質和功能限制也使得其不能滿足企業所有應用場景,如:(1)對企業內數據的靈活掌握和多樣化管理,例如發票數據缺乏更新和反饋機制、大量的發票工作仍需要人工的分類和校對,無法有效減輕財務人員的工作負擔、可操作的指令種類較少,對于發票的管理無法滿足實際的用戶需求;(2)企業內部系統、第三方系統、外部系統間對于發票業務的交互存在障礙,數據同步更新困難,同時也缺乏不同系統間發票管理的聯動機制。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至少之一,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的實施例提出了一種發票管理方法。
本發明的第二方面實施例,還提出了一種發票管理系統。
本發明的第三方面實施例,還提出了一種計算機裝置。
本發明的第四方面實施例,還提出了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
有鑒于此,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的實施例,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發票管理方法,包括:提取與接收到的發票處理信息相對應的發票數據;根據發票處理信息處理發票數據并形成處理請求;發送處理請求至稅務局稅務管理系統,以供稅務局稅務管理系統處理處理請求并反饋處理結果;記錄處理結果并根據處理結果處理發票處理信息和發票數據。
另外,本發明提供的上述實施例中的發票管理方法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征: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發票處理信息包括發票開具指令、發票作廢指令、負數發票指令、發票打印指令、清單打印指令和發票驗簽指令中的一種或其組合。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發票處理信息包括發票開具指令,根據發票處理信息處理發票數據并形成處理請求,具體包括:判斷發票開具指令和發票數據是否滿足預設開票條件,若發票開具指令和發票數據滿足預設開票條件,則形成處理請求,處理請求包括發票開具請求。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預設開票條件包括以下一種或其組合:發票開具指令為非重新開票請求、發票開具指令中的發票為非負數發票、發票開具指令中的發票的金額未超過單張發票的最大限額、發票開具指令中的發票為電子發票,發票數據中的舊發票中沒有等待作廢的發票或未開具的紅字對沖發票。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還包括:若發票開具指令為重新開票請求或發票開具指令中的發票為負數發票,則執行發票作廢流程;和/或若發票開具指令中的發票的金額超過單張發票的最大限額,則對發票開具指令中的發票進行發票拆單再分別開具拆單后的發票;和/或若發票數據中的舊發票中存在等待作廢的發票或未開具的紅字對沖發票,則發出異常提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北京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21735.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