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低煙無鹵阻燃防水板、排水板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1005616.8 | 申請日: | 2017-10-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793630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09 |
| 發明(設計)人: | 王濤;祝和權;杜存山;毛昆朋;南陽;張喆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金屬及化學研究所;北京中鐵科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L23/08 | 分類號: | C08L23/08;C08L23/06;C08K13/02;C08K3/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恒信達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82 | 代理人: | 李琰 |
| 地址: | 100081***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低煙無鹵 阻燃 防水 排水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低煙無鹵阻燃防水板或排水板,原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組分: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30~90份,線性低密度聚乙烯20~50份,高密度聚乙烯1~50份,硅烷偶聯劑0.5~5份,彈性體POE15~45份,納米氫氧化鎂10~60份、磷氮系阻燃劑5~40份,紫外線吸收劑0.01~3份,抗氧劑0.5~1.5份。本發明所述的防水板為兩面光滑的等厚平板;所述排水板為一面光滑,另一面具有規則排列的實體凸臺的平板。本發明還提供所述防水板或排水板的制備方法。本發明所述的防水板或排水板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和力學性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防水材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低煙無鹵阻燃防水板、排水板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已建成的鐵路、公路隧道數量和長度均居世界首位,已成為世界上隧道最多、最復雜、發展最快的國家。同時,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隧道建設也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涉及大量隧道建設。由于多數屬于巖溶富水隧道,施工時的防水處理對預防隧道滲漏水病害,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隧道防水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其中核心部分是設置有效持久的防水層。高分子聚合物防水板、排水板是隧道施工中最常用的防水材料。常見的用于防水板、排水板的高分子聚合物包括EVA(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CB(乙烯-乙酸乙烯與瀝青共聚物)和PE(聚乙烯)等。與其他材料相比,聚合物具有許多優點,但易燃、可燃性可以說是其致命的缺點。一般情況下,未經阻燃的PE、EVA、ECB的氧指數在17.3~17.6%之間,而空氣中的氧含量為21%,所以只要遇到火源,很容易在空氣中被點燃,繼而燃燒,其熔融滴落物還可以引燃其他可燃物。隧道施工時,防水板、排水板集中堆放,遇明火極易燃燒,在我國前期隧道施工時已發生多起因防水板或排水板不慎被點燃而引起火災,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害。
隨著人們對施工人身安全的重視,出現了具有阻燃功能的防水板。如中國實用新型專利“阻燃型隧道EVA/ECB/PE防水板”(授權公告號CN203296782U,授權公告日2013年11月20日),公開了一種EVA或ECB或PE防水板體內部添加若干抗靜電、阻燃的雙抗母料顆粒,使防水板的阻燃性能達到V-0級。但是該專利文獻并未公開所述雙抗母料的具體化學組成,也沒有公開該防水板的力學性能,難以說明其是否符合隧道施工的要求。另外,高分子材料燃燒時所放出的毒氣、黑煙才是致命的因素。但現有技術中的阻燃防水板卻缺少煙氣指標,說明對此的重視程度不夠。
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鐵路、公路、地鐵以及市政工程建設大幅加快,施工難度與要求也顯著增加,對工程防滲漏水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研發出符合當前技術指標要求、且具有低煙無鹵的阻燃防水板。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新型低煙無鹵阻燃防水板、排水板。該防水板、排水板具有阻燃、低煙、低毒的優良阻燃性能,提高了施工安全性;而且力學性能好、強度高,完全能夠耐受1MPa的壓力,符合現行行業標準。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低煙無鹵阻燃防水板或排水板,原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組分:
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30~90份,線性低密度聚乙烯20~50份,高密度聚乙烯1~50份,硅烷偶聯劑0.5~5份,彈性體POE15~45份,納米氫氧化鎂10~60份、磷氮系阻燃劑5~40份,紫外線吸收劑0.01~3份,抗氧劑0.5~1.5份。
更優選的,所述原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組分:
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50~80份,線性低密度聚乙烯20~30份,高密度聚乙烯5~25份,硅烷偶聯劑2~4份,彈性體POE 20~35份,納米氫氧化鎂20~40份、磷氮系阻燃劑15~35份,紫外線吸收劑0.01~2份,抗氧劑0.5~1份。
優選的,所述硅烷偶聯劑選自乙烯基三(2-甲氧基乙氧基)硅烷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一種或兩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金屬及化學研究所;北京中鐵科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未經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金屬及化學研究所;北京中鐵科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1005616.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