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青梅用專用基肥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992199.4 | 申請日: | 2017-10-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694269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4-30 |
| 發明(設計)人: | 陳龍云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龍力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5G1/00 | 分類號: | C05G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1219 江蘇省南京***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專用基肥 青梅 農用肥料 有效途徑 草木灰 顆粒狀 供暖 施用 肥料 燃料 發電 污染 生產 | ||
一種主要利用草木灰生產的青梅專用基肥,屬于農用肥料技術領域。該肥料呈顆粒狀,便于施用。為生物質燃料灰分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徑,消除了灰分對環境的污染,對于實現生物質直燃發電或供暖的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農業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用肥料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青梅專用基肥。
背景技術
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生物質能源是 一種綠色可再生能源。發展生物質發電、供暖產業,對于促進節能減 排,具有深遠意義。目前,我國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已建成或在建項 目超過20個,每年產生各類草木灰16萬噸以上。根據國家發展與改革 委員會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到2010年,全國生物質固體成 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100萬噸。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 到3000萬千瓦,生物質燃料年利用量達到5000萬噸,將年產400-500 萬噸的灰分。
生物質燃燒后產生的草木灰是一種含有多種營養元素的肥料,但 因其質輕疏松、粒度小,運輸與施用時極易被風吹失而污染環境,所 以目前95%以上的草木灰未充分利用。可以預見,隨著生物質燃料的 推廣利用,其產生草木灰的量也不斷增加。因此,研究草木灰的綜合 利用,消除其對環境的污染,對于實現生物質直燃發電或供暖的清潔 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目前已有部分相關研究成果如下:
中國專利公開號CN1189481A公開了一種利用草木灰、糞灰等制 取高鉀鈣農用肥料的方法,是以草木灰、糞灰、石灰糞、工業用鹽、 硫酸鉀、氯化鉀、尿液為原料,通過攪拌、研磨、過篩后制得。其缺 點是肥料鹽度高,易導致土壤的次生鹽漬化。中國專利公開號CN1793074A公開了利用植物秸稈灰渣生產多元素肥料的方法。是以 植物秸稈燃燒、裂解、氣化后形成的灰渣為主要原料,加入無機廢酸、 農用有機酸或有機固體廢棄物降低pH值,發酵、干燥粉碎成產品或 再加黏結劑造粒而成。但生產肥料成品的周期長,酸性強,會加重土 壤酸化,且加入太多的廢棄物可能降低肥料質量,危及農產品安全。 中國專利公開號CN1907920A公開了一種利用秸稈灰生產氮磷鉀復合肥的方法,該復合肥養分全面,配比合理。但該方法中堿性的草木灰和磷酸一銨與尿素直接混合,易造成磷的固定和尿素的損失,且復合肥中草木灰用量少,不能大量利用草木灰。中國專利公開號 CN101020612A公開了一種植物有機鉀肥,草木灰用量較大,但氮、 磷養分含量低,大量施用會加大勞動成本。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以草木灰為原料生產的氮磷鉀復合肥基肥及其生產方法。采用本發明無需另外加入粘結劑即可生產出顆粒狀復合肥,其氮、磷、鉀總含量大于25%,并含有中微量營養元素,肥料養分有效性高,既能滿足作物對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的需求,又能防止土壤板結。該生產設備簡單,占地面積小,投資少,成本低,適于在鍋爐出灰口處直接加工成肥。該發明為 草木灰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徑,消除了灰分對環境的污染,對于 實現生物質直燃發電或供暖的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農業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發明的復合肥組分重量比如下:
草木灰40-45,粒狀過磷酸鈣20-30,化學鉀肥10-15,尿素15-30,酸度調節劑0.8-1.2。
上述草木灰為生物質鍋爐或生物質電廠的燃燒灰分;
上述化學鉀肥為氯化鉀,或硫酸鉀,或氯化鉀和硫酸鉀1∶1的混合鉀肥。
上述酸度調節劑為硫酸或磷酸的一種。
本發明的青梅用復合肥的制備方法,其步驟如下:
1.原料粉碎和稀釋
把草木灰、粒狀過磷酸鈣、化學鉀肥、尿素分別粉碎,過80目篩備用;酸度調節劑稀釋10倍備用。
2.酸度調節和混合造粒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龍力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未經南京龍力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99219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