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DFIG與同步發電機的電力系統二次調頻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990172.1 | 申請日: | 2017-10-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658910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2-02 |
| 發明(設計)人: | 馬寧寧;張晨曦;王德林;范林源;蔡瑞清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南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2J3/48 | 分類號: | H02J3/48;H02J3/38 |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華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51229 | 代理人: | 何凡 |
| 地址: | 610031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dfig 同步 發電機 電力系統 二次 調頻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力系統調頻控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DFIG與同步發電機的電力系統二次調頻方法的設計。
背景技術
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推進環境保護、保持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但是可再生電源一般都具有波動性與間歇性的特征,使得可再生能源和電網的整體協調性較低;且可再生電源在傳統的控制方式下一般運行在最大功率跟蹤點,無法在系統頻率波動時提供有功支持,更不能改變功率-頻率特征曲線參與在系統頻率的二次調節。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基于DFIG與同步發電機的電力系統二次調頻方法,使雙饋感應風力發電機組(DFIG)具備和同步發電機類似的二次調頻能力,通過與同步發電機之間調頻出力的配合,有效減輕同步發電機的調頻壓力,既能防止風機在參與調頻時超出風機的調頻容量,又可以使DFIG通過槳距角減載儲備的功率盡可能多地用于調頻,減少棄風。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基于DFIG與同步發電機的電力系統二次調頻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測量電力系統的頻率并計算同步發電機頻率偏差Δf。
S2、測量電力系統的聯絡線功率并計算聯絡線凈交換功率ΔPT。
S3、根據歷史數據估計風功率預測誤差ΔPW。
S4、判斷DFIG所處環境風速是否大于12m/s,若是則進入步驟S5,否則進入步驟S6。
S5、設置DFIG的參考槳距角,使DFIG留有備用,進入步驟S7。
S6、DFIG不參與電力系統二次調頻,進入步驟S7。
S7、根據同步發電機頻率偏差Δf、聯絡線凈交換功率ΔPT以及風功率預測誤差ΔPW計算得到二次調頻ACE值。
S8、根據二次調頻ACE值計算計劃外有功功率設定值Pagc。
S9、計算風電場二次頻率調節參與系數Kwp。
S10、根據計劃外有功功率設定值Pagc與風電場二次頻率調節參與系數Kwp計算分配給各機組的功率增量。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考慮風機當前風速下的槳距角減載控制方法,通過整定不同風速下風機的有功輸出及槳距角關系,可以使風機在多種風速下均能較好地參與二次調頻。
(2)通過協調風機與同步發電機之間的調頻出力,保證頻率偏差及聯絡線凈功率偏差在允許范圍內時,使風機儲備的功率充分地用于調頻,既可滿足電網頻率調整的需求,減輕同步發電機的調頻壓力,又能盡量減少風機減載備用產生的棄風。
附圖說明
圖1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基于DFIG與同步發電機的電力系統二次調頻方法流程圖。
圖2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改進AGC模型示意圖。
圖3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恒定風速下的仿真結果示意圖。
圖4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高風速段下的仿真結果示意圖。
圖5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低風速段下的仿真結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將參考附圖來詳細描述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應當理解,附圖中示出和描述的實施方式僅僅是示例性的,意在闡釋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而并非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基于DFIG與同步發電機的電力系統二次調頻方法,如圖1所示,包括以下步驟S1-S10:
S1、測量電力系統的頻率并計算同步發電機頻率偏差Δf,計算公式為:Δf=f-fN,式中f為電力系統實測頻率、fN為電力系統額定頻率。
S2、測量電力系統的聯絡線功率并計算聯絡線凈交換功率ΔPT,計算公式為:式中U1、U2為聯絡線兩端母線電壓幅值,X12為聯絡線的電抗,θ1、θ2為母線電壓相角。
S3、根據歷史數據估計風功率預測誤差ΔPW,計算公式為:式中Pforecast為風電場預測值,本發明實施例中基于風速時間序列預測風電場功率輸出,PWm為風電場中第m臺風機的輸出功率,n為風機總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南交通大學,未經西南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99017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