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近視防控可穿戴設備及近視防控系統和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979780.2 | 申請日: | 2017-10-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707763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24 |
| 發明(設計)人: | 黃怡皓;吳硯 | 申請(專利權)人: | 杭州鏡之鏡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M1/725 | 分類號: | H04M1/7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允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609 | 代理人: | 周嬌嬌;譚輝 |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近視 防控可 穿戴 設備 系統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近視防控可穿戴設備,包括:數據采集模塊,用于采集用眼狀態數據,所述用眼狀態數據至少包括用眼距離和光照強度的數據;主控模塊,用于在所述用眼距離和光照強度均低于預設閾值時判斷滿足視近狀態并計算視近時間,在所述視近時間超出預設閾值時發送提醒指令;提醒模塊,用于在接收提醒指令時產生提醒信號以提醒用戶。本發明結合光照強度和用眼距離對視近狀態進行檢測,進而更加準確地監控近距離用眼的時長,更適于通過長時間佩戴設備對用戶進行更完善的近視防控;本發明可進一步通過科學地計算方案客觀準確地生成用眼健康指示結果,有效地改善用眼習慣,控制視近距離和時長,并保障足夠的戶外時間和次數。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近視防控可穿戴設備及近視防控系統和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已有4億多近視患者,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青少年近視情況尤為令人擔憂,青少年近視患病率已經高居世界第一位。小學生近視率在30%以上,中學生、大學生高達70%以上。此外,青少年患近視后平均每年還會增加50-75°。因此中小學生近視防控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近視的發生與危害都是不可逆的。高度近視容易產生各類眼底病變,造成嚴重的永久性的視功能損害。近視的可遺傳性和家族聚集性,會影響我國未來的人口素質。
因此,亟待開發一種能夠對近視行為及時地、準確地進行干預的設備,進而校正青少年的用眼習慣。然而,目前的近視防控設備通常僅針對當前的用眼距離和/或光照強度進行提醒,或者簡單地對用眼時間進行計時,以判斷是否超時。這些設備并沒有考慮到用戶長期佩戴該設備的情況,例如,用戶可能在閱讀一段時間后眺望遠處,或者進行戶外活動等,而現有的設備可能仍然在對用眼時間進行計時,因此該用眼時間提醒是不準確的。進一步地,這些設備也缺乏對長期佩戴情況的監控和分析,沒有有效地利用該數據為用戶提供及時的用眼情況反饋,不利于用戶掌握和調整自己的用眼習慣。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一個或多個缺陷,提供一種有效判斷視近時間并進行提醒的近視防控可穿戴設備及近視防控系統和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近視防控可穿戴設備,包括:數據采集模塊,用于采集用眼狀態數據,所述用眼狀態數據至少包括用眼距離和光照強度的數據;主控模塊,用于在所述用眼距離和光照強度均低于預設閾值時判斷滿足視近狀態并計算視近時間,在所述視近時間超出預設閾值時發送提醒指令;提醒模塊,用于在接收提醒指令時產生提醒信號以提醒用戶。
在根據本發明所述的近視防控可穿戴設備中,優選地,所述數據采集模塊包括:距離傳感器,用于測量用戶的用眼距離的數據;光強傳感器,用于測量光照強度的數據;以及三軸傳感器,用于測量裝置的三軸加速度的數據。
在根據本發明所述的近視防控可穿戴設備中,優選地,所述主控模塊包括:數據處理單元,用于在設備處于非休眠狀態且所述用眼距離和光照強度均低于預設閾值時判斷開始視近狀態,并在所述用眼距離高于預設閾值或者光照強度大于預設閾值或者設備處于休眠狀態時判斷結束視近狀態,并計算得到單次的視近時間;所述數據處理單元在預定時間內三軸加速度的數據沒有變化時判斷設備處于休眠狀態,否則判斷設備處于非休眠狀態;所述數據處理單元還用于根據所述三軸加速度得到用戶頭部的傾斜角度;第一判斷單元,用于在用眼距離、視近時間或者光照強度超出預設范圍時發送提醒指令。
在根據本發明所述的近視防控可穿戴設備中,優選地,所述提醒模塊包括:震動馬達,用于在接收提醒指令時產生震動;和/或指示燈,用于在接收提醒指令時產生光信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杭州鏡之鏡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杭州鏡之鏡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97978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