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大田作物旱情判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901231.3 | 申請日: | 2017-09-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657541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2-02 |
| 發明(設計)人: | 江朝暉;繆振興;馬友華;高正寶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Q50/02 | 分類號: | G06Q50/02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34101 | 代理人: | 陸麗莉,何梅生 |
| 地址: | 230036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大田作物 旱情 判別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旱情監測預警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大田作物旱情判別方法,適用于小麥、玉米等旱作作物的旱情評價指標和分類。
背景技術
大田作物旱情判別是灌溉、節水和優質高產的重要依據,因此我國明確提出“要提高土壤監測技術;加強開展旱情評價指標研究”。
在相關技術中,專利(“王冬梅,黃俊友,鮑艷松等.基于MODIS數據的農業旱情遙感監測方法:中國:CN103994976A.2014.08.20”)利用遙感監測土壤含水量的變化,反演模型中未區分作物品種的差別,但此模型未能很好的劃分不同大田作物的干旱等級;
專利(“齊志明,顧哲,桂東偉等.一種基于農業系統模型的灌溉決策系統及方法:中國:CN106688827A.2017.05.24”)采用氣象網的預報進行土壤含水量估算,但可能存在著較大的誤差。雖然也涉及了作物水分狀況,但沒有給出具體方法;
文獻(“包欣.基于多源數據的旱情監測方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3.”和“陳小鳳,王再明,王振龍,李瑞.基于土壤墑情模型的旱情評估預測模型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4,(05):165-169.”)采用固定深度的土壤含水率作為旱情監測的指標,因此沒有體現出作物生長階段土壤濕潤層深度的變化;
專利(“王振龍,陳小鳳,胡勇等.一種基于多指標的旱情綜合評估方法:中國:CN106845096A.2017.06.13”)采用多種指標評價氣象干旱、水文干旱和農業干旱。在針對農業干旱時只采用了土壤含水率作為參考指標,因此在針對農業干旱時的略顯評判標準單一;
文獻(“喬賽男.松嫩平原2000~2013年生長季農作物含水量變化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喬賽男,張麗娟,楊平,張曉慧.松嫩平原2000—2012年生長季農作物含水量變化分析[J].氣象科技進展,2015,5(01):66-69.”和“王懷樹.河西綠洲不同灌溉條件下土壤水分對小麥葉片含水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1):6957-6959.”)研究了農作物含水量與降水量的關系、土壤水分對植物葉片含水量的影響等,為將作物葉片含水率納入旱情評價體系提供了理論基礎。
綜上所述,目前旱情評價標準或判別方法的主要不足在于:
1.旱情判別大多針對大范圍整體區域,缺少對小范圍區域某種作物是否受旱的判別方法。
2.普遍采用若干固定土壤濕潤層深度的土壤含水率作為判別指標,沒有根據作物品種、生長階段考慮作物實際生長適宜的土壤濕潤層深度。
3.目前的旱情評價規則沒有合理利用作物含水率。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一種大田作物旱情判別方法,以期全面考慮作物信息、土壤含水率和作物水分對旱情判別的影響,從而提高判別結果的合理性和準確率。
本發明為解決技術問題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一種大田作物旱情判別方法的特點是按如下步驟進行:
步驟1:根據種植地區、作物品種及生長階段確定土壤濕潤層深度H,并檢測所述土壤濕潤層深度H的土壤含水率ω;
步驟2:根據所述土壤含水率ω以及所述種植地區、作物品種及生長階段的土壤含水率的上限值ωmax和下限值ωmin,分別利用式(1)和式(2)得到旱指示參數α和澇指示參數β:
α=ω-ωmin-|ω-ωmin| (1)
β=ω-ωmax+|ω-ωmax| (2)
步驟3:根據測量得到的葉片含水率c以及統計得到的最高產經驗含水率z,利用式(3)得到作物需水因子γ:
γ=(c-z)÷(c+z) (3)
步驟4:根據旱指示參數α、澇指示參數β以及作物需水因子γ,利用式(4)構建旱情判別函數λ:
步驟5:將所述旱情分為濕潤、正常、干旱;若旱情判別函數λ值大于0,則表示旱情為濕潤;若旱情判別函數λ值等于0,則表示旱情為正常;若旱情判別函數λ值小于0,則表示旱情為干旱,所述干旱分為微旱、輕旱、中旱、重旱和特旱;
采用均分法將λ值劃分為5個區間并與所述干旱的5種情況相對應,從而根據所述旱情判別函數λ值得到大田作物在種植地區的干旱等級。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農業大學,未經安徽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901231.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高柔性的PU皮革用加強板結構
- 下一篇:一種熱磨機的螺旋上料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