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U型艙橫向加強抗沖擊試驗平臺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894413.2 | 申請日: | 2017-09-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449583A | 公開(公告)日: | 2017-12-08 |
| 發明(設計)人: | 王志凱;姚熊亮;薛祥友;許亞東;姜子飛;屈子悅 | 申請(專利權)人: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M10/00 | 分類號: | G01M10/00;G01M7/0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50001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橫向 加強 沖擊 試驗 平臺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試驗平臺,具體地說是艦船抗沖擊試驗平臺。
背景技術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巨大的海洋面積和自身的海洋權益,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立一支強大的現代海軍是保護海洋權益的重要保障,而武器裝備的戰斗力更是一把強有力的武器,是作為保衛國家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艦艇作為一種常規的海上作戰武器,卓越的戰斗力是關鍵因素,但是在艦艇在使用過程中,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攻擊,此時就要求艦艇的抗沖擊能力要好,否則船上的設備遭受損害,無法完成必要的作戰任務,因此必須對艦艇的抗沖擊能力進行考核和提高。在國內外,對于體積較小的艦載設備,在沖擊試驗機上對其進行考核,而對于大中型的艦載設備,則需要浮動抗沖擊試驗平臺來對其進行考核。美國擁有可靠的大中型設備考核標準以及相應的抗沖擊試驗平臺,根據設備的質量選擇合適的浮動抗沖擊試驗平臺進行試驗,擁有比較完善的考核體系;我國在浮動抗沖擊試驗平臺方面的研究和建設較少,目前在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和葫蘆島海軍試驗基地一艘小型浮動沖擊平臺。
目前,一般采用傳統的平底型浮動抗沖擊試驗平臺來進行試驗,進而考核設備的抗沖擊能力,然而這類平臺產生的橫向和縱向的沖擊強度相差很大,縱向的沖擊強度要比橫向的強度大的多,縱向沖擊強度約占總強度的60%-70%,甚至更高。然而,對于潛艇設備來說,如果采用水面船舶的沖擊平臺,則橫向沖擊強度則達不到考核潛艇的抗沖擊能力;因此要在水面進行潛艇類水下航行的抗沖擊性能的考核就需要對現有的平臺進行改進。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達到提高橫向沖擊強度的同時,提高平臺自身穩定性的U型艙橫向加強抗沖擊試驗平臺。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本發明U型艙橫向加強抗沖擊試驗平臺,其特征是:包括方形平臺主體、U型底、防水帷幕、設備安裝平臺,防水帷幕安裝在方形平臺主體上方,U型底固定在方形平臺主體下方,設備安裝平臺安裝在方形平臺主體里并與方形平臺主體相固定,方形平臺主體內壁設置矩形加強筋,U型底與設備安裝平臺之間形成壓載水艙,壓載水艙里設置起到分隔作用的隔板,隔板下方的壓載水艙部分相通。
本發明還可以包括:
1、還包括工字形梁,工字形梁的兩個端部分別位于方形平臺主體的兩側外部,工字形梁的中部位于設備安裝平臺與壓載水艙之間。
2、方形平臺主體的兩側設置有側翼,側翼為矩形鋼材,其背爆面設置有三角形加強筋。
本發明的優勢在于:本發明的最下方為半U型底,在受到爆炸沖擊載荷沖擊的過程中能夠依據自身的特點將沖擊載荷近似均勻分解,將使橫向沖擊載荷得到大幅度的增強;同時壓載水艙位于平臺的最低位置,中心軸與平臺的中心軸重合,因此在注水后無需設置額外的平衡倉進行平衡,極大提高了平臺自身的穩定性能;同時本發明的各個部件的制作簡單,安裝方便,建設周期短。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軸測圖;
圖2為本發明的主視視圖(隱藏防水帷幕1)
圖3為本發明的中圖2的A-A方向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側面示意圖(有防水帷幕);
圖5為本發明中圖4中B-B方向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舉例對本發明做更詳細地描述:
本發明主要的依據原理:水面艦艇在受到爆炸載荷的沖擊過程中,存在橫向沖擊載荷和縱向沖擊載荷的共同作用,為了能夠準確得到水下爆炸沖擊的實驗數據以及待考核設備的抗沖擊性能,因此在設計和制造浮動沖擊試驗平臺時,在結構上應該同時考慮平臺所受的橫縱向沖擊問題。然而,現有的浮動沖擊平臺基本都是采用平底型試驗平臺,根據相關的資料,這種浮動沖擊試驗平臺在受到爆炸沖擊載荷后,橫向的沖擊強度遠小于縱向沖擊強度,甚至在相關數據處理過程中橫向的沖擊載荷可以忽略不計,顯然,這與艦載設備受到爆炸沖擊載荷時的振動情況存在著一定的偏差。為此,本發明采用U型底結構,利用U型底結構的特點,將橫向沖擊載荷加強,同時在兩側設置側翼,增加迎爆面的接觸面,也會增加橫向沖擊載荷強度。
實施例一: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哈爾濱工程大學,未經哈爾濱工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89441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基于生物識別的共享車輛
- 下一篇:一種智慧校園安防智能管理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