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改善薄規格控冷鋼板板形的矯直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892168.1 | 申請日: | 2017-09-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550810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4-02 |
| 發明(設計)人: | 羅軍;潘凱華;王若鋼;李新玲;于金洲;周強;張坤;應傳濤;韓旭;段江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1D1/02 | 分類號: | B21D1/02 |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訊科技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張群 |
| 地址: | 114000 ***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矯直 控冷 鋼板板形 出口輥 矯直機 鋼板 矯直機入口 工序周期 輥縫設定 用戶體驗 厚薄 次間隔 導出輥 鋼板頭 熱矯直 入口輥 尾部板 傾動 尾板 實物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改善薄規格控冷鋼板板形的矯直方法,采用熱矯直的方法,利用矯直機控制鋼板頭、尾部板形。調整矯直工藝參數:矯直道次、道次間隔時間、矯直機入口輥縫設定值、出口輥縫設定值、矯直機導出輥設定值、入口輥與出口輥傾動設定值、矯直速度。本發明有效改善8~15mm厚薄規格控冷鋼板的頭、尾板形,從而提高鋼板實物質量,縮短工序周期和成本,最終提升用戶體驗。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熱軋板帶工藝,特別涉及一種改善薄規格控冷鋼板板形的矯直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中厚板產品中部分高強低合金鋼板均需采用TMCP工藝技術進行生產,由于中厚板產品生產的特殊性,部分薄規格控冷鋼板控冷后鋼板內部的存在內應力,鋼板在矯直前后的內應力有一個釋放的過程,盈利的釋放會直接導致鋼板在后續緩冷過程中產生再次變形的情況,尤其在鋼板頭、尾部區域,此種變形會對生產過程造成明顯影響,如鋼板扣頭會造成鉆入輥道間隙的風險,鋼板翹頭則無法正常切割,也存在撞擊設備的風險,同時直接影響在線探傷效果,因此,薄規格控冷鋼板的板形對于全工序的生產都至關重要。目前,中厚板廠家主要以通過優化軋機軋制參數、調整控冷工藝采用高返紅溫度等方式進行攻關。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改善薄規格控冷鋼板板形的矯直方法,通過調整矯直工藝參數,采用熱矯直的方法,利用矯直機控制鋼板頭、尾部板形。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改善薄規格控冷鋼板板形的矯直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薄規格控冷鋼板的矯直道次為3~4次,道次間隔時間為5~10s;
2)矯直機入口輥縫設定值為H入=H-3.0~H-3.5mm,出口輥縫設定值為H出=H-0~H-0.4mm,其中H為薄規格控冷鋼板的厚度;
3)矯直機導出輥設定值為+1.5~+3.0mm;
4)入口輥與出口輥傾動設定值為出口輥縫H出-入口輥縫H入;
5)矯直速度設定為0.2~1.0m/s。
所述的薄規格控冷鋼板厚度為8~15mm。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有效改善8~15mm厚薄規格控冷鋼板的頭、尾板形,鋼板平整度達到每2米在4mm以下,提高鋼板實物質量,縮短工序周期和成本,最終提升用戶體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以下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這些實施例僅是對本發明的最佳實施方案進行描述,并不對本發明的范圍進行限制。
實施例1
生產管線鋼鋼牌號L485M,規格為12.5mm*2495mm*25600mm,矯直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薄規格控冷鋼板的矯直道次為3次,道次間隔時間為10s;
2)矯直機入口輥縫設定值為12.5-3.0=9.5mm,出口輥縫設定值為12.5-0.2=12.3mm;
3)矯直機導出輥設定值為+1.8mm;
4)入口輥與出口輥傾動設定值為12.3-9.5=2.8mm;
5)矯直速度設定為0.6m/s;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鞍鋼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鞍鋼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89216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焊接件校正方法及裝置
- 下一篇:鈑金修復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