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指紋辨識觸控屏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874523.2 | 申請日: | 2017-09-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388274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2-26 |
| 發明(設計)人: | 盧崇義 | 申請(專利權)人: |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3/041 | 分類號: | G06F3/041;G06F3/044;G06K9/00 |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李昕巍;章侃銥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金屬網格層 透明蓋板 電容狀態 顯示面板 指紋辨識 觸控屏 交會點 指紋面 按壓 驅動電路 獲知 指紋 | ||
本發明提供一種指紋辨識觸控屏,包括一顯示面板、一金屬網格層以及一透明蓋板。金屬網格層設置于該透明蓋板以及該顯示面板之間。該金屬網格層具有多交會點,于一指紋面按壓于該透明蓋板時,該金屬網格層的各該交會點因應位于其上方的該指紋面而具有各自的電容狀態,并通過一驅動電路獲知各該電容狀態以判斷出該指紋面的形狀。
技術領域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觸控屏,特別是一種可進行指紋辨識的觸控屏。
背景技術
觸控屏常被使用在筆記本電腦或手機等移動裝置,用來提供控制游標功能。近年來,由于網絡支付及電腦安全性的考量,越來越多的筆記本電腦及移動裝置提供指紋讀取模塊,以便讀取使用者的指紋數據做為安全性的管控。如圖1所示,在現有技術中,筆記本電腦9具有兩相分離設置的一觸控屏91以及一指紋讀取模塊92,其中,觸控屏91僅供一使用者執行游標操控的功能,指紋讀取模塊92僅供使用者執行感測指紋的功能。
然而,不論在機構組裝或者是使用者經驗上,分開設置觸控屏91以及指紋讀取模塊92皆有不方便之處,因此,現有的觸控屏仍需要改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指紋辨識觸控屏,通過在透明蓋板以及顯示面板之間設置金屬網格層,以達到檢測指紋以及手指移動的路徑的目的。
本發明的一優選實施概念,在于提供一種指紋辨識觸控屏,包括:
一顯示面板,具有一顯示面;
一金屬網格層,設置于該顯示面的上方,該金屬網格層具有一第一導電網格片以及一第二導電網格片,該第一導電網格片以及該第二導電網格片上下相迭,且形成有多交會點;其中,每一交會點具有一電容狀態;
一驅動電路,電性連接于該金屬網格層;以及
一透明蓋板,設置于該金屬網格層以及該驅動電路的上方;
其中,于一指紋面按壓于該透明蓋板時,該金屬網格層的各該交會點因應位于其上方的該指紋面的多指峰及多指谷而個別相應產生各該電容狀態,且該驅動電路根據各該電容狀態以整合判斷出該指紋面的形狀。
于一優選實施例中,該第一導電網格片具有多第一導線,該第二導電網格片具有多第二導線,其中,該第一導電網格片的各該第一導線接收來自該驅動電路傳送的一固定頻率的信號,且該第二導電網格片的各該第二導線因應各該交會點的該電容狀態而產生不同頻率的信號。
于一優選實施例中,該顯示面板為一薄膜晶體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液晶顯示面板、或為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Active-Matrix OrganicLight EmittingDiode;AMOLED)顯示面板。
于一優選實施例中,該透明蓋板為一玻璃蓋板,其中,該金屬網格層以表面壓制的方式形成于該玻璃蓋板的一下表面,且該驅動電路是以玻璃覆晶(Chip-On-Glass)的方式貼附于該玻璃蓋板的該下表面。
于一優選實施例中,該玻璃蓋板具有一不導電薄膜,該不導電薄膜是以不導電光學鍍膜(Non Conductive Optical Coating;NCOC)的方式形成顏色。
于一優選實施例中,該金屬網格層迭合于該顯示面的上方,其中,該金屬網格層具有一導線高密度區以及一導線低密度區,且該導線高密度區所對應的該顯示面的一部分區域可顯示一標志,以導引一使用者按壓。
于一優選實施例中,該指紋辨識觸控還包括一光學透明膠(OpticalClearAdhesive;OCA),位于該金屬網格層以及該透明蓋板之間,以粘合該金屬網格層以及該透明蓋板。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的電子裝置配置有兩相分離設置的一指紋辨識模塊以及一觸控屏的一立體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87452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