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自然接觸氧化塘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854860.5 | 申請日: | 2017-09-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39988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04 |
| 發明(設計)人: | 揭亮;陳宇航;肖秋美;高洋;李景昱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太和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廣州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林青中 |
| 地址: | 510375 廣東省廣州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自然 接觸 氧化 | ||
1.一種自然接觸氧化塘,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接觸氧化塘包括主塘和位于所述主塘下游的副塘,所述主塘與所述副塘為一體式的塘體結構,所述主塘的設計水深大于所述副塘的設計水深;所述主塘在前段靠近塘底的位置設有進水管,且在上游的進水區域設有曝氣裝置,所述主塘內還布設有微生物掛膜填料,所述主塘在靠近于所述副塘的位置設有將所述主塘與所述副塘隔開的多孔的漂浮式隔濁簾,所述漂浮式隔濁簾的縱深長度大于所述副塘的深度;所述副塘的塘底設有濾料層;所述主塘及所述副塘內均種植有水生植物,所述主塘及所述副塘在岸線水域0.5m-1.0m范圍內配置有根系發達的漂浮植物;
所述主塘的設計水深為2.5m-3.0m,長寬比不小于1:1且不大于3:1;所述副塘的設計水深為0.1m-0.6m,長寬比不小于1:1且不大于3:1;所述主塘與所述副塘的水域面積比為1-3:1;
所述漂浮式隔濁簾的網孔密度為30目,縱深長為1.0m-1.5m。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接觸氧化塘,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具有多個出水口,所述進水管的出水口距離所述主塘的塘底0.2m-0.4m。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接觸氧化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氣裝置曝氣覆蓋面積占所述主塘的水域面積的8%~12%。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接觸氧化塘,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掛膜填料為飄帶式仿生生物填料,所述飄帶式仿生生物填料具有多個填料單元,每個填料單元包括多根兩端分別固定在兩條長繩上的帶狀填料,每個所述填料單元上相鄰的所述帶狀填料之間相距10cm-20cm,且沿水流方向所述填料單元前后間距0.3m-0.5m;所述飄帶式仿生生物填料的底端距離所述主塘的塘底0.4m-0.6m,且頂端距離水面0.2m-0.4m;所述飄帶式仿生生物填料布置面積占所述主塘的水域面積的14%-21%。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接觸氧化塘,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塘設有沉沙池或沉沙井;和/或
所述副塘的出水為單側或周邊汀步溢流出水。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接觸氧化塘,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塘及所述副塘在岸線水域0.5m-1.0m范圍內配置有挺水植物;所述主塘內分區模塊化配置有根系發達的漂浮植物,且所有分區模塊的根系發達的漂浮植物占所述主塘的水域面積的75%-85%;
所述副塘在出水段配置有挺水植物和/或根系發達的漂浮植物。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接觸氧化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濾料層為厚度0.3m-0.5m的石灰石與珊瑚砂混合濾料層,且所述濾料層中濾料的粒徑為10mm-20mm。
8.如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自然接觸氧化塘,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接觸氧化塘內還投放有水生動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太和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廣州太和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854860.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截屏方法、裝置、電子設備及可讀存儲介質
- 下一篇:小分子多肽及其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