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原煤含硫量檢測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831944.7 | 申請日: | 2017-09-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507363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3-22 |
| 發明(設計)人: | 李泉;杭文輝;唐勝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麒麟科學儀器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31/12 | 分類號: | G01N31/12;G01N21/17;G01N21/8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睿之博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96 | 代理人: | 陳琛 |
| 地址: | 211300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原煤含硫量 檢測 原煤 稱量 檢測器 化學檢測器 燃燒 充分燃燒 檢測結果 檢測試劑 燃燒爐中 純氧氣 電子稱 含硫量 燃燒爐 種檢測 硫池 送入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原煤含硫量檢測方法,通過電子稱稱量原煤的樣品的質量,將稱量后的原煤送入燃燒爐中充分燃燒,燃燒爐中通入純氧氣、將燃燒后的氣體通入放有檢測試劑的化學檢測器中,或將燃燒后的氣體同時分一路連接到紅外硫池檢測器中檢測。本發明提供的原煤含硫量檢測方法,其具有可選擇的兩種檢測方法,檢測方式多樣化,提高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有利于正確判斷原煤的含硫量。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硫含量檢測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使用方便,能夠對比檢測結果的原煤含硫量檢濁方法。
背景技術
煤中的硫煤中的硫分是有害雜質,它能使鋼鐵熱脆、設備腐蝕、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硫SO2污染大氣,危害動、植物生長及人類健康。所以,硫分含量是評價煤質的重要指標之一。
煤的有機質中所含的硫稱為有機硫。有機硫主要來自成煤植物中的蛋白質和微生物的蛋白質。蛋白質中含硫0.3%~2.4%,而植物整體的含硫量一般都小于0.5%。一般煤中有機硫的含量較低,但組成很復雜,主要由硫醚或硫化物、二硫化物、硫醇、基化合物、噻吩類雜環硫化物及硫醌化合物等組分或官能團所構成。有機硫與煤的有機質結為一體,分布均勻,很難清除,用一般物理洗選方法不能脫除。一般低硫煤中以有機硫為主,經過洗選,精煤全硫因灰分減少而增高。無機硫又分為硫鐵礦硫和硫酸鹽硫兩種,有時也有微量的元素硫。硫化物硫與有機硫合稱為可燃硫,硫酸鹽硫則為不可燃硫。硫化物硫中絕大部分以黃鐵礦硫形態存在,有時也有少量的白鐵礦硫。它們的分子式都是FeS2,但黃鐵礦是正方晶系晶體,多呈結核狀、透鏡狀、團塊狀和浸染狀等形態存在于煤中;白鐵礦則是斜方晶系晶體,多呈放射狀存在,它在顯微鏡下的反射率比黃鐵礦低。硫化物硫清除的難易程度與礦物顆粒大小及分布狀態有關,顆粒大的可利用黃鐵礦與有機質相對密度不同洗選除去,但以極細顆粒均勻分布在煤中的黃鐵礦則即使將煤細碎也難以除掉。
現有技術中的原煤含硫量的檢測方法多為單一的檢測方法,檢測手段單一,檢測結果無法對比,因此不穩定因素較大,需要加以改進。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原煤含硫量檢測方法,其具有可選擇的兩種檢測方法,檢測方式多樣化,提高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有利于正確判斷原煤的含硫量。
技術方案: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原煤含硫量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通過電子稱稱量原煤的樣品的質量,并將質量數據傳遞給控制主機;
步驟(2)、將稱量后的原煤送入燃燒爐中充分燃燒,燃燒爐中通入純氧氣;
步驟(3)、將燃燒后的氣體通入放有檢測試劑的化學檢測器中,生成不溶于水的鹽;
步驟(4)、計量步驟(3)中得到的鹽的質量,通過控制主機計算,得出硫的質量;
步驟(5)、根據硫的質量和樣品的質量,由控制主機計算得出原煤中硫的含量百分比。
作為優選,所述步驟(3)中,將燃燒后的氣體同時分一路連接到紅外硫池檢測器中,紅外硫池檢測器中設置紅外線發射器、硫池和紅外線接收器,并將檢測出的硫的含量發送給控制主機。
作為優選,連接紅外硫池檢測器的氣路設置手動閥門。
作為優選,所述控制主機對比開通紅外硫池檢測器前后檢測到的硫含量的數據,判斷檢測結果。
作為優選,所述步驟(3)中的檢測試劑采用氫氧化鋇。
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的原煤含硫量檢測方法,其具有可選擇的兩種檢測方法,檢測方式多樣化,提高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有利于正確判斷原煤的含硫量。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原煤含硫量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麒麟科學儀器集團有限公司,未經南京麒麟科學儀器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831944.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