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紅火蟻生物防控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831905.7 | 申請日: | 2017-09-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535525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04 |
| 發明(設計)人: | 李軍;韓詩疇;葉靜文;押玉柯;李志剛;徐齊云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N63/30 | 分類號: | A01N63/30;A01N59/08;A01N25/04;A01P7/04;A01M1/20 |
| 代理公司: | 廣州科粵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劉明星 |
| 地址: | 510260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紅火 生物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紅火蟻生物防控方法。將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防治紅火蟻的藥劑溶于水中制成水分散劑,然后使紅火蟻沾染水分散劑;所述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防治紅火蟻的藥劑,包括白僵菌和氯化鈉,白僵菌孢子的個數與氯化鈉的克數比為:(1~8)×200億個:4.0~7.5g。本發明通過試驗發現,白僵菌和氯化鈉復配有顯著的增效作用,防治效果非常好,對紅火蟻具有高效、快速的優點,對人畜無毒,對土壤及地下水資源無污染的,及其安全,從而既提高了白僵菌的殺蟲效果,又延緩了紅火蟻抗藥性的增強,減少環境污染,從而提高防效,節約成本,延緩害蟲抗藥性的產生。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紅火蟻防治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紅火蟻生物防控方法。
背景技術:
紅火蟻solenopsis invicta屬膜翅目(Hymenoptera)、蟻科(Formicidae)、家蟻亞科(Myrmicinae)、火蟻屬Solenopsis,其不僅取食農林植物的種子、果實、幼芽、嫩莖與根系,還捕食土棲動物、叮咬家禽家畜,甚至攻擊人類、危害公共衛生安全。我國大陸于2004年底在廣東省吳川市首次發現紅火蟻以來,其對我省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及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構成嚴重威脅。目前針對紅火蟻的防控主要有:布施餌劑,撒粉劑,灌巢等方法,但主要是化學藥劑,雖然化學農藥對紅火蟻的及時控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與此同時,由于其毒性、在環境中的行為和歸宿對人類造成的負面影響卻是毋庸置疑的。特別是灌巢,由于需要大量的水,破壞了紅火蟻的生存環境,從而出現搬巢現象。如果強行將整個蟻巢攪拌,則會增加殺滅效果,但缺點是費工費時,同時需要毒性相對比較強的化學藥劑,否則在徹底破壞蟻巢后,紅火蟻將會出現大量的搬巢遷徙。另外,化學農藥的濫用使土壤、水體等農業生產環境受污染,使有害化學物質在農產品中大量殘留。自紅火蟻入侵以來,為了將入侵物種紅火蟻盡快控制,更由于有短時間內想將其徹底消滅的指導思想,所以在防控紅火蟻時化學藥劑的使用不當已經對有些地方的非靶標生物造成藥害,再加不幸的是,根據國內外的研究,一旦紅火蟻定殖并建立種群后,其生物學習性決定根除計劃并不易執行,因此紅火蟻的防治相當困難,尤其在河流濕地和人工濕地,由于其是眾多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和繁衍以及農民進行農事操作的場所,如果防控方法不當,選擇藥劑不對,則會對其他動物造成嚴重的危害,首先水體受到污染,進而對水生動物產生毒害,接著對以水生動物為食的人類和水禽等以濕地為棲息和繁衍場所的動物甚至瀕危動物的生命產生嚴重的威脅,不僅造成巨大的直接經濟損失,而且間接的破壞生態環境。
因此研究對非靶標生物安全的紅火蟻防控藥物是該蟲長期控制的必然的趨勢。紅火蟻是社會性昆蟲,分別以單個蟻巢穴居于地下,同巢間害蟻相互間接觸頻繁,且密度較大,故用傳染性較強,且對環境無污染的病原微生物防治效果較好,微生物源殺蟲劑是目前應用最多的生物農藥,占整個生物防治的90%以上。進行過深入研究和工業化生產的殺蟲殺螨抗生素有殺螨素、阿維菌素、hygromycinB、destomycinB和milbemycin、除蟲菊素及其衍生物、沙蠶毒素及其衍生物、魚藤酮、葫堿、毒扁豆堿。瀏陽霉素、白僵菌素、綠僵菌素、核型多角體病毒和顆粒體病毒。病原真菌和火蟻微孢子蟲為紅火蟻可持續控制提供了希望(劉曉燕等,2006)。國外早已開展應用白僵菌防治紅火蟻的研究,Stimac等(1993)和Oi等(1994)先后分別在室內和田間研究了不同濃度,不同施用方法的白僵菌在蟻巢中對紅火蟻的控制情況。因此病原真菌為紅火蟻的可持續控制提供了希望(劉曉燕等,2006)。同時白僵菌被認為是較有前途的病原微生物之一。然是由于白僵菌在野外應用時,由于溫度,濕度,紫外光等環境條件的限制,使得孢子的萌發率較低,以至影響了白僵菌的殺蟲活性,因此,單獨施用病原微生物白僵菌防治紅火蟻的速度相對較慢。而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組分的藥物制劑混配組分能夠有效克服以上缺點。同時,利用兩種藥物組分混配所產生的增效作用,可以提高防效,減少施工次數,節約成本,加快害蟲有效得以控制的速度。
發明內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未經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831905.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