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電子產品的散熱器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797079.9 | 申請日: | 2017-09-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529321A | 公開(公告)日: | 2017-12-29 |
| 發明(設計)人: | 鄒劍青 | 申請(專利權)人: | 鄒劍青 |
| 主分類號: | H05K7/20 | 分類號: | H05K7/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輕創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212 | 代理人: | 楊立,付倩 |
| 地址: | 541000 廣西***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電子產品 散熱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散熱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電子產品的散熱器。
背景技術
專利號為201610550532.1的中國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平板熱管陣列式散熱器,包括加熱板和冷凝板,冷凝板包括第一冷凝板和第二冷凝板,第一冷凝板和第二冷凝板分別豎直向上設置在加熱板的兩端,冷凝板的的兩側均設有多列散熱片,在第一冷凝板內設有第一冷凝道,在第二冷凝板內設有第二冷凝道;在加熱板內一側設有與第一冷凝道相連通的第一熱流道,在加熱板內的另外一側設有與第二冷凝道相連通的第二熱流道,其實現了液態散熱工質在重力的作用下向熱流道流動,可以形成一個單向循環的往復運動,防止加熱板內部發生“干燒”現象。但是,由于冷凝道和熱流道均為直管,導致散熱工質在冷凝道和熱流道內的流動路徑較短,從而熱交換時間較短,并且直管內的散熱工質的熱量集中在中間位置,換熱效率差,最終熱流道內的氣態散熱工質不能及時與散熱片換熱變為液態回流到冷凝道,同樣加熱板內部會發生“干燒”現象。
發明內容
綜上所述,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電子產品的散熱器。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用于電子產品的散熱器,包括加熱板和冷凝板,所述加熱板水平設置并用于放置發熱電子器件,所述冷凝板包括第一冷凝板和第二冷凝板,所述第一冷凝板和所述第二冷凝板分別豎直向上設置在所述加熱板的兩端,所述冷凝板的的兩側均設有多列散熱片,在所述第一冷凝板內與每一列散熱片一一對應的位置設有第一冷凝道,在所述第二冷凝板內與每一列散熱片一一對應的位置設有第二冷凝道,所述第一冷凝道和所述第二冷凝道的呈鏡像對稱,并且所述第一冷凝道和所述第二冷凝道均呈開口朝下的U形狀,所述冷凝板上分別設有向所述第一冷凝道和所述第二冷凝道內加入散熱工質的加液孔;
在所述加熱板內一側設有與所述第一冷凝道相連通的第一熱流道,所述第一熱流道呈開口朝向所述加熱板外側的U型,在所述加熱板內的另外一側設有與所述第二冷凝道相連通的第二熱流道,所述第二流道關于所述加熱板的中心線與所述第一熱流道呈鏡像對稱設置;
所述第一冷凝道由多段錐形結構的管道連接而成,所述管道的兩端分別為口徑較大的擴散端和口徑較小的收縮端,并且前一個所述管道的擴散端連接后一個管道的收縮端,從而在所述第一冷凝道內部形成不斷擴散后再收縮氣態態散熱工質的結構;所述第一熱流道、所述第二冷凝道以及所述第二熱流道與所述第一冷凝道的結構一樣,所述第一熱流道、所述第二冷凝道以及所述第熱二流道內部也形成不斷擴散后再收縮液態或氣態散熱工質的結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冷凝道、第一熱流道、第二冷凝道以及第二熱流道的內部均形成不斷擴散后再收縮液態或氣態散熱工質的結構,散熱工質通過第一冷凝道、第一熱流道、第二冷凝道或者第二熱流道的過程中多次循環重復擴散、收縮,延長了散熱工質的流動路徑,并且散熱工質不斷擴散、收縮,其交變沖刷第一冷凝道、第一熱流道、第二冷凝道以及第二熱流道的管壁,充分提高散熱工質與電子產品或者散熱片的換熱效率。一方面,第一冷凝道和第二冷凝道內的氣態散熱工質能及時與散熱片換熱變為液態回流到第一熱流道或者第二熱流道,徹底杜絕加熱板內部發生“干燒”現象;另外,第一熱流道和第二熱流道內的液態散熱工質與電子產品換熱效率較高,防止電子產品溫度過高。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還可以做如下進一步的改進:
進一步,所述第一熱流道包括開口較大的外熱流道和多個排列在外熱流道內且開口較小的內熱流道,同一條所述第一冷凝道連通所述外熱流道和距離外熱流道較近的內熱流道或者相鄰的兩條內熱流道。
采用上述進一步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增加散熱面積,保證散熱均勻。
進一步,所述散熱工質為甲醇、乙醇和丙酮中的任意一種或者納米流體。
采用上述進一步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增加散熱效率。
進一步,所述加熱板、所述冷凝板以及所述散熱片均為銅或鋁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進一步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導熱系數高,增加散熱效率。
進一步,所述加熱板、所述冷凝板以及所述散熱片經3D打印一次成型。
采用上述進一步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避免將平板熱管折彎而造成管腔的破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明的俯視圖;
圖3為圖2的A-A剖視圖;
圖4為本發明的側視圖;
圖5為圖4的B-B剖視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鄒劍青,未經鄒劍青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797079.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