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連接器組件、連接器、絕緣體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779487.1 | 申請日: | 2017-09-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44969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18 |
| 發明(設計)人: | 杜俊偉;江浪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R24/00 | 分類號: | H01R24/00;H01R13/52;H01R13/40 |
| 代理公司: | 鄭州睿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賈東東 |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連接器 組件 絕緣體 | ||
本發明涉及一種連接器組件、連接器、絕緣體。連接器組件包括插頭和插座,插頭包括插頭絕緣體,插座包括插座絕緣體,插頭絕緣體與插座絕緣體之間設有接觸件密封結構,所述接觸件密封結構用于在插頭與插座插接后密封配合在插頭絕緣體與插座絕緣體的插接界面將對應插接的接觸件分別單獨密封。通過在插頭絕緣體和插座絕緣體之間設置接觸件密封結構,在插頭插座插裝后,通過接觸件密封結構的密封配合實現插針和插孔件插裝后的密封,避免插針和插孔件與插頭絕緣體和插座絕緣體之間的空氣間隙中的空氣接觸,對連接器的耐電壓性能產生影響。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連接器組件、連接器、絕緣體。
背景技術
現有的連接器組件,插頭和插座插合后,兩者插接端之間主要通過插頭殼體和插座殼體之間的密封圈進行密封,該密封形式只能實現殼體內側與外側之間的密封,位于插頭殼體內的插頭絕緣體和位于插座殼體內的插座絕緣體之間仍存在空氣間隙,插座接觸件和插頭接觸件暴露在該空氣間隙中,導致連接器組件的耐電壓性能受到影響。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在插頭和插座插合后實現插頭接觸件和插座接觸件之間密封的連接器組件;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能在插頭和插座插合后實現插頭接觸件和插座接觸件之間密封的連接器;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能在插頭和插座插合后實現插頭接觸件和插座接觸件之間密封的絕緣體。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一種連接器組件的技術方案1是:一種連接器組件,包括插頭和插座,所述插頭包括插頭絕緣體,所述插座包括插座絕緣體,插頭絕緣體與插座絕緣體之間設有接觸件密封結構,所述接觸件密封結構用于在插頭與插座插接后密封配合在插頭絕緣體與插座絕緣體的插接界面將對應插接的接觸件分別單獨密封。通過在插頭絕緣體和插座絕緣體之間設置接觸件密封結構,在插頭插座插裝后,通過接觸件密封結構的密封配合實現插針和插孔件插裝后的密封,避免插針和插孔件與插頭絕緣體和插座絕緣體之間的空氣間隙中的空氣接觸,對連接器的耐電壓性能產生影響。
本發明一種連接器組件的技術方案2是在技術方案1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改進:所述接觸件密封結構為對插式密封結構。
本發明一種連接器組件的技術方案3是在技術方案2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改進:所述插頭絕緣體和插座絕緣體中的一個上安裝插針,另一個上安裝插孔,對插式密封結構包括圍繞插針設置的凸起和與凸起對應的密封配合孔。
本發明一種連接器組件的技術方案4是在技術方案3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改進:所述凸起為錐形凸起,密封配合孔為與錐形凸起對應的錐形孔。
本發明一種連接器組件的技術方案5是在技術方案2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改進:所述插頭絕緣體和插座絕緣體中的一個上安裝插針,另一個上安裝插孔,對插式密封結構包括圍繞插針設置的密封配合槽和與密封配合槽對應的凸起。
本發明一種連接器組件的技術方案6是在技術方案1-5中任一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改進:所述插頭絕緣體、插座絕緣體分別與接觸件密封結構的相應部分一體設置。
本發明一種連接器組件的技術方案7是在技術方案6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改進:所述插頭絕緣體和插座絕緣體中的至少一個為柔性絕緣體。
本發明一種連接器組件的技術方案8是在技術方案7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改進:所述柔性絕緣體為橡膠絕緣體。
本發明一種連接器組件的技術方案9是在技術方案7或8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改進:所述插頭絕緣體、插座絕緣體分別與對應的殼體過盈配合。實現插頭絕緣體和插頭殼體、插座絕緣體和插座殼體之間的密封。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一種連接器的技術方案1是:一種連接器,包括絕緣體,所述絕緣體的插接端上設置有接觸件密封結構,所述接觸件密封結構用于在連接器與其適配的連接器插接后密封配合在兩連接器絕緣體之間的插接界面處將對應插接的接觸件分別單獨密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77948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