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有機發光顯示裝置、控制器及其驅動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760186.4 | 申請日: | 2017-08-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799071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05 |
| 發明(設計)人: | 洪茂慶 | 申請(專利權)人: | 樂金顯示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9G3/3275 | 分類號: | G09G3/327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杜誠;李德山 |
| 地址: | 韓國***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有機 發光 顯示裝置 控制器 及其 驅動 方法 | ||
本示例性實施方式涉及有機發光顯示裝置、控制器及其驅動方法,具體涉及處理通過感測子像素的特性參數而獲得的數據的裝置和方法。接收從數據驅動器輸出的第一時鐘信號和感測數據的控制器生成相位與第一時鐘信號相同的第二時鐘信號,并且根據生成的第二時鐘信號將基于感測數據補償的圖像數據輸出至數據驅動器。通過這樣做,控制器使用從數據驅動器輸出的第一時鐘信號的一部分生成第二時鐘信號,并且發送圖像數據,使得在發送/接收數據時可以生成的偏移或信號失真被抑制,以提高感測和補償精度,并且抑制由于感測和補償故障引起的圖像異常。
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
本申請要求于2016年8月30日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No.10-2016-0110622的優先權,該申請出于全部目的通過引用如在本文中完全闡述的那樣并入本文。
技術領域
本示例性實施方式涉及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包括在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中的控制器和控制器的驅動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作為顯示裝置而引起關注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使用自發光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這樣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具有高響應速度,并且在對比度、發光效率、亮度和視角方面是有利的。
這樣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通過以下方式來顯示圖像:將包括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和用于驅動OLED的驅動晶體管的子像素布置成矩陣,并且根據數據的灰度來控制由掃描信號選擇的子像素的亮度。
然而,隨著驅動時間的流逝,電路元件例如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和驅動晶體管可能會劣化。
當包括在子像素中的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或驅動晶體管劣化時,也可以改變每個電路元件的獨特的特性參數例如閾值電壓或遷移率。
由于電路元件的改變的特性參數,包括該電路元件的子像素可能不會根據數據的灰度精確地表示亮度,這可能導致通過有機發光顯示面板顯示的圖像的整體圖像異常。
因此,已經開發并且應用了如下技術:感測包括在子像素中的電路元件的特性參數,并且根據感測結果執行補償。
然而,在測量和發送關于電路元件的特性參數的感測數據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誤差,并且該誤差可能阻礙精確的感測和補償,從而導致感測和補償故障。
發明內容
本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精確地感測和補償設置在有機發光顯示裝置的每個子像素中的電路元件的特性參數。
本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抑制在發送關于被設置在子像素中的電路元件的特性參數的感測數據時可能生成的偏移。
本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抑制在發送關于被設置在子像素中的電路元件的特性參數的感測數據時由外部噪聲引起的感測數據的失真。
根據本示例性實施方式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包括:包括子像素的顯示面板、耦接至顯示面板的數據驅動器和耦接至數據驅動器的控制器。數據驅動器感測子像素的特性參數,并且將感測數據發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基于接收到的感測數據生成補償數據,將補償數據應用于圖像數據,并且將經補償的圖像數據發送至數據驅動器。數據驅動器使用經補償的圖像數據驅動顯示面板的子像素。
在這樣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中,數據驅動器感測被設置在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中的子像素的特性參數,并且當感測完成時,將第一時鐘信號和感測數據發送至控制器。在此,可以在分開的間隔期間發送第一時鐘信號和感測數據。可替選地,數據驅動器可以同時地或在交疊間隔中發送第一時鐘信號和感測數據的至少一部分。
當控制器從數據驅動器接收到第一時鐘信號時,控制器生成相位與第一時鐘信號相同的第二時鐘信號,并且基于感測數據生成補償數據。此外,控制器根據第二時鐘信號將經補償的圖像數據發送至數據驅動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樂金顯示有限公司,未經樂金顯示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76018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