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混凝土增效劑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759348.2 | 申請日: | 2017-08-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41715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1-21 |
| 發明(設計)人: | 肖維錄 | 申請(專利權)人: | 日照弗爾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4B24/12 | 分類號: | C04B24/12 |
| 代理公司: | 37218 濟南泉城專利商標事務所 | 代理人: | 徐明雙 |
| 地址: | 276511 山東省日***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混凝土 增效劑 制備 混凝土拌合物 疊加效應 和易性 密實性 重量份 協同 激發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混凝土增效劑,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得的:增強組分12?16份、分散組分6?8份、激發組分4?6份、增密組分3?5份。本發明還公開了該混凝土增效劑的制備方法。本發明的混凝土增效劑各組分在各自發揮個體作用的同時,還可以產生協同疊加效應,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密實性,進而提高混凝土的強度。本發明的混凝土增效劑的制備方法簡單,適合工業化生產,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混凝土外加劑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混凝土增效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混凝土是由水泥膠凝材料、顆粒狀集料(也成為骨料)和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制,經均勻攪拌,密實成型,養護硬化而成的一種人工石材。混凝土因具有優越的可塑性、良好的抗水性、優良的耐久性以及極具競爭力的經濟性等一系列優點而成為目前全世界用量最大和使用范圍最廣的材料。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它仍將會是最重要的工程結構材料之一,尤其對于處于轉型期的當代中國而言,由于基建規模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混凝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背景下,混凝土產業勢必向低碳、綠色環保方向發展。在常規的環境下混凝土中有將近20%的水泥沒有完全水化,只是起到填充的作用,不能被有效分散,發生化學反應,實際屬于未充分反應的水泥,無法有效發揮水泥的效用。另外一方面,由于不同的減水劑對水泥的吸附影響機理不同,減水劑在加入到一定程度后對混凝土就很難再起作用,其經濟性和施工性能難以保障。
混凝土增效劑屬于混凝土外加劑,可以使未充分反應的水泥充分反應,在保障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及強度的同時減少水泥用量,改善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目前,市面上混凝土增效劑產品種類較少,導致混凝土增效劑未能得到快速廣泛的應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適應性廣泛、增效功能顯著的混凝土增效劑。
本發明還提供了該混凝土增效劑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混凝土增效劑,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得的:增強組分12-16份、分散組分6-8份、激發組分4-6份、增密組分3-5份。
所述的,增強組分是由以下方法制得的:將碳酸甘油酯、二乙醇胺和三乙胺加至反應器中,攪拌均勻,80℃反應6h,冷卻至室溫,得增強組分。
水泥水化過程中會形成大量的金屬離子,本發明的增強組分一方面可與水泥中的金屬離子產生一定的螯合作用,降低水化產物中金屬離子的濃度,加速水泥水化反應向正方向進行,促進膠凝體系的反應活性,使水泥水化更迅速、徹底;另一方面可吸附在水泥固體顆粒表面,改善顆粒表面的結構特性,增強組分和金屬離子的螯合產物還可以提高水泥水化結構的致密性,從而提高混凝土的強度。
所述的,碳酸甘油酯、二乙醇胺和三乙胺的重量比為30-40:40-50:1。
所述的,分散組分為環氧丙醇、二甲基乙醇胺和四甲基碘化銨按照1:0.8-1.2:0.1-0.3的重量比制得的。
本發明的分散組分可以充分分散膠凝材料和集料,改善其流動性,使膠凝材料和集料更好的混合,以提高混凝土的強度。其中,環氧丙醇可在顆粒表面形成單分子吸附薄膜,使得膠凝材料和集料容易滑動,從而改善其流動性;二甲基乙醇胺和四甲基碘化銨相互配合,分散水泥中的細小顆粒,使得水泥顆粒被分散開來充分水化,降低水膠比,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進而提高混凝土的強度。
所述的,激發組分為四乙烯五胺和鎢酸鈉按照1:0.6-0.8的重量比制得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日照弗爾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日照弗爾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75934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從碲鋅鎘廢料中回收碲的方法
- 下一篇:混合型預分散母膠粒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