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深度吸收煙塵中二氧化硫和粉塵的裝置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752473.0 | 申請日: | 2017-08-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362672A | 公開(公告)日: | 2017-11-21 |
| 發明(設計)人: | 莊安琪 | 申請(專利權)人: | 四川金英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53/78 | 分類號: | B01D53/78;B01D53/50;B01D47/06 |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深度 吸收 煙塵 二氧化硫 粉塵 裝置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煙塵中二氧化硫和粉塵處理的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深度吸收煙塵中二氧化硫和粉塵的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集中,環境空氣受到了越來越嚴重的污染。在對大氣引起污染的氣態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是最主要的污染物,其數量呢最大,影響面積最廣,治理難度最大。根據國家環保總局的統計,自1996年開始我國每年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遞增,對此國家高度重視并治理二氧化硫的排放。燃煤鍋爐在燃燒過程中主要產生的煙塵和二氧化碳如果不加治理,確實是對環境會造成很大污染。目前國內采用比較好的是旋流除塵,除塵率能達95%,脫硫率只達77%,氨一硫銨法雖脫硫效率能達95%,但對中小鍋爐很少采用,如果硫銨未提取出來未必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對于國內目前還存在中小鍋爐的情況如果不從根本上治理解決,確實會對環境帶來很大污染。雖然現有天然氣燒鍋爐,確實對環境會有很大的改善,但顯著增加了成本。但也有少量SO2排出(SO2高低視天然氣硫含量而定),如用國產4T天然蒸氣鍋爐,一天如燒10小時,與燃煤相比增加4000元。因此,開發一種煙塵去除效果好、操作簡單、成本低的去塵脫硫工藝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流程簡單、SO2 和粉塵吸收率能達98%以上、成本低、適用于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深度吸收煙塵中二氧化硫和粉塵的裝置及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深度吸收煙塵中二氧化硫和粉塵的裝置,它包括罐體、凈化器A、凈化器B、廢水桶和吸收液循環泵,所述的凈化器A的中部與凈化器B的中部連通,廢水桶與凈化器A和凈化器B的底部連接,所述的罐體內且位于罐體的上下端分別設置有吸收液分布器和煙氣混勻系統,罐體側壁上設置有鍋爐尾氣進氣口,鍋爐尾氣進氣口與煙氣混勻系統連接,罐體的頂部還設置有廢氣連接管,廢氣連接管的另一端與凈化器A的頂部連接,凈化器B的頂部連接有尾氣出口筒,所述的吸收液循環泵的吸水口與罐體的下端部連通,吸水口設置于吸收液分布器的下方,吸收液循環泵的出水口與罐體的上端部連通,出水口設置于吸收液分布器的上方。
所述的吸收液分布器由上隔板、下隔板以及均勻分布于上隔板和下隔板之間的管道組成,每根管道均垂向設置。
所述的凈化器A設置于罐體和凈化器B之間。
一種深度吸收煙塵中二氧化硫和粉塵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驟:
S1、先向罐體內加入吸收液,吸收液為堿式碳酸鎂與硫酸鎂的混合液;
S2、煙塵的混勻,將鍋爐尾氣以4m3/s 的速率經鍋爐尾氣進氣口通入煙氣混勻系統內,煙氣混勻系統對煙塵進行混合,所述混勻的時間為1s,從而實現了煙塵的混勻;隨后打開煙氣混勻系統煙塵進入罐體內;
S3、大觸面吸收,步驟S2結束后,先打開煙氣混勻系統使煙塵進入罐體內,隨后啟動吸收液循環泵,吸收液循環泵將吸收液抽入吸收液分布器的上方,吸收液經吸收液分布器均勻分布后吸收煙塵,吸收后剩余的煙氣和粉塵順次經廢氣連接管、凈化器A、凈化器B最終從尾氣出口筒排出,粉塵含量為2~3 mg/m3,硫含量為1.5~2.5 mg/m3。
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2)吸收液分布器將吸收液從上往下均勻的噴出,吸收液與經煙氣混勻系統混勻的煙塵接觸,增大了與煙塵的接觸面積,提高了二氧化硫和粉塵的吸收效率。(2)本發明用堿式碳酸鎂的化學吸收,既解決了酸氣帶來的二次污染,又防止了吸收過程的堵塞,吸收液若煙塵大經過濾分離后到一定濃度放入池自然結晶成七水合硫酸鎂,因而從根本上解決了用煤燒鍋爐帶來的污染難題。
附圖說明
圖1 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罐體,2-凈化器A,3-凈化器B,4-廢水桶,5-吸收液循環泵,6-吸收液分布器,7-煙氣混勻系統,8-鍋爐尾氣進氣口,9-廢氣連接管,10-尾氣出口筒,11-上隔板,12-下隔板,13-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描述,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四川金英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未經四川金英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75247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