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電纜附件的界面壓力分布測試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751331.2 | 申請日: | 2017-08-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505070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9-13 |
| 發明(設計)人: | 余欣;易琳;楊翠茹;楊賢;呂鴻;王銳;孫帥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1L1/24 | 分類號: | G01L1/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張春水;唐京橋 |
| 地址: | 510080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纜附件 界面 壓力 分布 測試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電纜附件的界面壓力分布測試方法,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的電纜附件界面壓力測試方法均難以真實模擬電纜本體與電纜附件之間的安裝方式,難以獲得客觀準確的電纜附件界面的壓力值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方法包括:將圓管沿軸向等份切割加工為至少三個芯棒組件,并在組合拼裝為一體的芯棒組件的兩端嵌入固定封帽,構成組合式芯棒;在組合式芯棒的外表面均勻貼覆感壓紙,將外表面安裝有電纜附件的擴徑管套入組合式芯棒后固定電纜附件并沿軸向抽出擴徑管,使得電纜附件自然收縮安裝于組合式芯棒的外表面;將電纜附件靜置預置時間后,拆除固定封帽,取出感壓紙;根據感壓紙的顯色結果獲取電纜附件的界面壓力分布情況。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纜附件壓力測量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電纜附件的界面壓力分布測試方法。
背景技術
在電力系統高壓電纜輸電領域,高壓電纜附件安裝后與電纜本體構成界面,其絕緣強度與界面壓力有直接關系。正確設計電纜附件和電纜本體界面壓力是電纜附件設計的重要內容,界面壓力太小時界面的電氣強度達不到要求,界面壓力過大時會造成電纜附件安裝困難,此外還會在電纜負荷循環后造成“竹節”現象,即造成電纜變形而影響電纜絕緣性能。因此,有必要提出準確的界面壓力測量方式,以判斷電纜附件與電纜本體之間的配合是否能滿足運行要求。
電纜和電纜附件均為軸對稱結構,有較大面積的圓柱形的光滑界面,且電纜附件安裝后,與電纜本體的界面壓力完全靠橡膠材料自身的抗張強度或彈性模量等性能來保障。因此用于測量電纜附件界面的壓力傳感器的尺寸、安裝位置等都會對界面壓力測試結果產生直接影響。
現有技術中的電纜附件界面壓力測試技術包括直接測量法和間接測量法。直接測量法具體為:通過一具有膨大結構的擴頭單元模擬電纜與電纜附件產品進行過盈插裝,并在擴頭單元上安裝壓力傳感器來測試電纜附件界面的壓力。但該直接測量法中所用的擴頭單元只能適用于某一具體尺寸的電纜附件,且需要較為龐大復雜的機構實現安裝和拆卸過程,即一套完整的裝置只能適應某一型號的電纜附件,適用性與實用性較差。此外,擴頭單元為一段超過電纜外徑的膨大結構部件而并非為與對應型號的電纜線芯等徑的圓柱結構。此外,該方法中的測試儀器為豎直結構,測試時擴頭單元與電纜附件之間的安裝方式與實際平行敷設情況不一致,未考慮電纜附件本身自重會造成界面圓周上下方向的壓力差異,難以獲得準確客觀的測量結果。
間接測量法具體為:以與電纜外徑相同的鋁質薄壁管作為載體,通過電測量法測試鋁管內部應變,再結合有限元分析獲得外壁界面壓力值。該間接測量方法需要獲得電纜附件和鋁管的結構及材料參數,并進行較為復雜的仿真計算,且缺少實際與電纜附件接觸的外壁界面壓力值測量結果作為驗證,計算方法較為復雜且適應性不高,不宜作為普遍使用的壓力測試方法。
綜上,現有技術中的電纜附件界面壓力測試方法均難以真實模擬電纜本體與電纜附件之間的安裝方式,且測試方法均較為復雜及適用性較差,難以獲得客觀準確的電纜附件界面的壓力值。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電纜附件的界面壓力分布測試方法,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電纜附件界面壓力測試方法均難以真實模擬電纜本體與電纜附件之間的安裝方式,且測試方法均較為復雜及適用性較差,難以獲得客觀準確的電纜附件界面的壓力值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纜附件的界面壓力分布測試方法,包括:
將圓管沿軸向等份切割加工為至少三個芯棒組件,并在組合拼裝為一體的芯棒組件的兩端嵌入固定封帽,構成組合式芯棒;
在所述組合式芯棒的外表面均勻貼覆感壓紙,將外表面安裝有電纜附件的擴徑管套入所述組合式芯棒后固定所述電纜附件并沿軸向抽出所述擴徑管,使得所述電纜附件自然收縮安裝于所述組合式芯棒的外表面,所述擴徑管的內徑大于所述組合式芯棒的外徑;
將所述電纜附件靜置安裝于所述組合式芯棒的外表面預置時間后,拆除所述固定封帽,取出拆分后的芯棒組件和感壓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未經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75133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