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車輛及其碳罐總成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725042.5 | 申請日: | 2017-08-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654313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2-02 |
| 發明(設計)人: | 楊資煒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M25/08 | 分類號: | F02M2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遠達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11304 | 代理人: | 魏曉波 |
| 地址: | 102206***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輛 及其 總成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車輛結構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車輛及其碳罐總成。
背景技術
碳罐一般按照在油箱與發動機之間,碳罐內部裝填有活性炭,用于吸附從油箱中逸出的油蒸汽,防止油蒸汽污染環境。
現有技術中,為了防止油箱中的液體油進入碳罐中導致碳罐失效,一般碳罐的吸附口必須高于油箱的最高點設置,如此限制了碳罐的安裝位置。尤其當整車布置空間較為緊湊,且碳罐體積較大時,很難對碳罐進行合理布置安裝空間。
綜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決碳罐安裝位置的局限性較大的問題,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急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碳罐總成,該碳罐總成的結構設計可以有效地解決碳罐安裝位置的局限性較大的問題,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包括上述碳罐總成的車輛。
為了達到上述第一個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碳罐總成,包括:
碳罐本體,所述碳罐本體上開設有吸附口和脫附口;
具有進口和出氣口的氣液分離器,所述氣液分離器的出氣口與所述吸附口連通。
優選地,上述碳罐總成中,所述氣液分離器的出氣口位置低于所述碳罐本體的吸附口的位置。
優選地,上述碳罐總成中,所述氣液分離器的進口和出氣口均設置于所述氣液分離器的頂壁上;
或者,所述氣液分離器的進口和出氣口均位于所述氣液分離器側壁的頂部。
優選地,上述碳罐總成中,所述氣液分離器與所述碳罐本體固定連接。
優選地,上述碳罐總成中,所述氣液分離器為方體狀,且其集成在所述碳罐本體的側壁上,所述碳罐本體與所述氣液分離器共用一個側壁。
優選地,上述碳罐總成中,還包括能夠對所述氣液分離器中的液體加熱的加熱器。
優選地,上述碳罐總成中,還包括用于檢測所述氣液分離器內部溫度的溫度傳感器。
優選地,上述碳罐總成中,所述溫度傳感器集成在所述加熱器上。
優選地,上述碳罐總成中,所述加熱器設置于所述氣液分離器的底壁或側壁上。
一種車輛,包括如上述中任一項所述的碳罐總成。
應用本發明提供的碳罐總成時,將氣液分離器的進口與車輛的油箱連通,氣液分離器的出氣口與碳罐本體的吸附口連通,碳罐本體的脫附口與車輛的發動機連接,如此在碳罐本體與油箱之間連接了氣液分離器。當油蒸氣在低溫環境下冷凝液化時,液體油會滯留在氣液分離器內,只有油蒸氣能夠進入碳罐本體中。另外,有氣液分離器的設置,碳罐本體的設置位置可以低于或平齊于油箱的最高點,若有液體油從油箱流出則會滯留在氣液分離器內,防止了液體油流進碳罐本體中,解決了碳罐本體安裝位置局限性較大的問題,增加了碳罐本體的安裝位置的多種可能性。
為了達到上述第二個目的,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車輛,該車輛包括上述任一種碳罐總成。由于上述的碳罐總成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具有該碳罐總成的車輛也應具有相應的技術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碳罐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碳罐本體的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碳罐總成的局部剖視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氣液分離器橫向放置的剖視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氣液分離器縱向放置的剖視圖。
在圖1-5中:
1-碳罐本體、1a-脫附口、1b-空氣進口、1c-吸附口、2-軟管、3-氣液分離器、3a-進口、4-加熱器。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碳罐總成,該碳罐總成的結構設計可以有效地解決碳罐安裝位置的局限性較大的問題,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包括上述碳罐總成的車輛。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72504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