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毫米波蜂窩網絡中D2D通信的資源分配和功率控制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723772.1 | 申請日: | 2017-08-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391308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10 |
| 發明(設計)人: | 孟曉宇;宋榮方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郵電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W52/04 | 分類號: | H04W52/04;H04W52/24;H04W76/1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識律師事務所 32207 | 代理人: | 李吉寬 |
| 地址: | 210003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資源分配 毫米波 功率控制 候選資源 動態功率控制 發射功率限制 毫米波通信 毫米波網絡 穿透能力 蜂窩網絡 蜂窩用戶 復用分組 干擾控制 獲得系統 降低功耗 鏈路干擾 系統性能 有效解決 資源復用 復雜度 遮擋物 基站 吞吐量 近似 篩選 阻擋 分組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毫米波D2D通信資源分配和功率控制方法,以解決毫米波通信存在的穿透能力弱,易受遮擋物阻擋的問題。本發明通過建立毫米波網絡中大規模D2D通信模型,根據蜂窩用戶SINR條件,獲得系統吞吐量最大時的候選資源復用分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判斷D2D用戶和基站需要滿足的SINR條件與鏈路干擾條件,對候選資源分組進行篩選,得到近似最優資源復用方案。最后通過動態功率控制調整D2D對的發射功率限制干擾。與傳統解決方案相比,本發明提出的方案復雜度低,可以有效解決大規模D2D通信中資源分配和干擾控制問題,降低功耗,進一步提高系統性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無線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毫米波蜂窩網絡中D2D通信的資源分 配和功率控制結合的方法。
背景技術
終端直通(Device-to-Device,D2D)是指終端之間直接進行通信。通信網絡中,D2D終端間可以直接進行數據傳輸無需基站或中繼設備轉發。D2D通信降低通信核心網絡的 數據壓力,大幅提升頻譜利用率和吞吐量,為大規模網絡的零延遲通信、移動終端的 海量接入及大數據傳輸開辟了新的途徑。D2D網絡主要有三種通信模式即蜂窩模式、專 用模式、復用模式。專用模式和復用模式是在基站控制下,D2D終端間直接通信。專用 模式下,基站專門預留部分空閑的資源用于D2D通信,D2D用戶和蜂窩用戶在不重疊的 正交頻譜上進行通信,兩者之間不會存在干擾,也被稱為正交模式。復用模式下,D2D 用戶在基站控制下復用蜂窩用戶的資源進行通信。作為近距離通信技術,D2D通信具有 低功率、低延時、高速率的優勢,節約鏈路資源,通過資源復用能夠有效提升系統的 吞吐量和性能。但D2D用戶與蜂窩用戶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會帶來相互之間的干擾。 目前有很多資源管理方案用于協調用戶間干擾,但多集中在一對一資源復用以及小規 蜂窩網絡中。
毫米波通信可用頻譜帶寬大,傳輸速率快,但是穿透能力弱,易受遮擋物阻擋。 毫米波技術和D2D通信技術作為5G關鍵技術,如何有效結合相關技術的優勢,進一步 提升通信網絡的性能以滿足5G的需求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毫米波大規模D2D通信網絡,在用戶密集網絡中允許多對D2D用戶復用同一資源塊,在滿足系統干擾條件的情況下,通過空集增益和多用戶增益以及有效 的干擾協調策略來提高系統的總吞吐量,并通過動態功率控制限制干擾,節約能耗。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了一種毫米波D2D通信資源分配和功率控制方法,包括 以下步驟:
步驟1:建立毫米波環境模型及鏈路路徑損耗模型PL=PLLOS+PLNLOS,并為蜂窩 用戶分配資源塊
步驟2:計算每對D2D用戶復用蜂窩用戶時該蜂窩用戶的SINR,若滿足則將對應的蜂窩用戶放入該UT的可選集Ts中;
步驟3:針對D2D用戶DTk的UT可選集Ts,計算argmax{Rd+Rs},得到系統吞吐 量最大時UTm值,并將DTk添加到對應復用候選集Ωm中從集合M'中移除該DTi,重復 步驟2-3,當未處理DTi集M'為空集時,進行步驟4;
步驟4:對于集合U中具有最大Ωs的UTs開始計算,計算Ωs中每對D2D用戶的SINR,如果則將該DT從Ωs中移除,并加入到未分配DT集M';
步驟5:計算Ωs中每個DT在基站BS處的干擾,以及總干擾InterfBs,如果將Ωs中造成最大干擾的DT移除,并將被移除DT加入未分配DT集 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郵電大學,未經南京郵電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72377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