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滲流阻水結構和換熱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717116.0 | 申請日: | 2017-08-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328140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4-28 |
| 發明(設計)人: | 趙嵩穎;秦佳琦;趙松源;張喜明;姜長風;龔建博;鄭浩男 | 申請(專利權)人: | 吉林建筑大學 |
| 主分類號: | F25B30/06 | 分類號: | F25B30/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楊勇 |
| 地址: | 130000 吉林***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滲流 結構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滲流阻水結構和換熱結構,屬于地熱系統領域,滲流阻水結構用于安裝于一種地形,包括降水井和呈環形的圍護結構,地形包括由上而下設置的潛水層、弱透水層、承壓水層和隔水層,降水井穿過潛水層和弱透水層與承壓水層連通,圍護結構安裝于降水井外,且圍護結構與降水井間隔設置,圍護結構的底部安裝于弱透水層;換熱結構,包括能量樁和如上的滲流阻水結構,能量樁安裝于圍護結構內。本發明提供的滲流阻水結構利用圍護結構和降水井,對滲流速度大于4×10?7m/s的土壤進行改造,將圍護結構和降水井間隔設置,可以大大的降低圍護結構四周的土壤的滲流速度,從而讓土壤可以儲存足夠的能量供給能量樁。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地熱系統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滲流阻水結構和換熱結構。
背景技術
地源熱泵系統利用地下土體作為低品位冷熱源,由于地下土體溫度較為恒定,且溫度范圍非常適合熱泵機組高效運行,故能有效減少機組運行能耗,為建筑節能減排事業做出積極貢獻,但是,當土壤的滲流速度大于4×10-7m/s時已經不能正常儲熱,尤其當滲流速度大于1×10-6m/s時,已經完全不能儲熱。
發明人在研究中發現,現有的換熱結構至少存在以下缺點:現有的換熱結構在土壤的滲流速度大于4×10-7m/s時不能正常工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滲流阻水結構,以改善現有的換熱結構在土壤的滲流速度大于4×10-7m/s時不能正常工作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換熱結構,以改善現有的換熱結構在土壤的滲流速度大于4×10-7m/s時不能正常工作的問題。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基于上述的第一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滲流阻水結構,用于安裝于一種地形,包括降水井和呈環形的圍護結構,所述地形包括由上而下設置的潛水層、弱透水層、承壓水層和隔水層,所述降水井穿過所述潛水層和所述弱透水層與所述承壓水層連通,所述圍護結構安裝于所述降水井外,且所述圍護結構與所述降水井間隔設置,所述圍護結構的底部安裝于所述弱透水層。
本發明提供的滲流阻水結構利用圍護結構和降水井,對滲流速度大于4×10-7m/s的土壤進行改造,將圍護結構和降水井間隔設置,可以大大的降低圍護結構四周的土壤的滲流速度,從而讓土壤可以儲存足夠的能量供給能量樁。
進一步地,所述弱透水層上設置有凹槽,所述圍護結構的底部安裝于所述凹槽內。
凹槽的設置可以方便圍護結構進行安裝。
進一步地,所述圍護結構包括一個通孔,所述通孔的頂部的橫截面積大于所述通孔的底部的橫截面積。
圍護結構的通孔和弱透水層形成一個空腔,能量裝置可以安裝在這個空腔內,空腔呈上大下小的結構可以極大的提高傳熱效率,從而提高能量樁的工作效率。
進一步地,所述圍護結構設置有斜面,所述斜面由所述圍護結構的頂部朝向所述圍護結構的底部的方向向內傾斜。
斜面的設置讓空腔結構的變化更加的平滑,在能量樁安裝完成后,能量樁可以更好的與圍護結構結合,從而保證能量樁的工作不受影響。
進一步地,所述圍護結構的底部設置有卡塊,所述卡塊沿所述圍護結構的周向呈環形,所述卡塊卡接于所述凹槽。
卡塊和卡槽的配合可以幫助圍護結構進行定位和固定,讓圍護結構在安裝完成后能更加的穩定。
進一步地,所述卡塊的內側壁與所述圍護結構的端面垂直,且所述內側壁與所述斜面相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吉林建筑大學,未經吉林建筑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71711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太陽能利用系統
- 下一篇:一種帶引氣的交叉翅片管式冷風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