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測量方法、設備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703915.2 | 申請日: | 2017-08-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413670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07 |
| 發明(設計)人: | 胡星星;汪凡;趙悅瑩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24/02 | 分類號: | H04W24/02;H04W24/04;H04W24/08;H04W28/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達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測量方法 設備 系統 | ||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測量方法、設備及系統,涉及通信領域,解決設備通信中測量信號的碰撞問題。具體包括:測量端設備接收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測量配置信息,該測量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發送端設備發送測量信號;若發送端設備在時刻t需要發送第一測量信號和第二測量信號,測量端設備在時刻t測量第一測量信號或第二測量信號,獲取測量信號的測量結果;或者,若發送端設備在時刻t需要發送第一測量信號和第二測量信號,測量端設備在時刻t停止測量信號的測量。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通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測量方法、設備及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無線網絡中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UE)的通信數量及每個設備所需通信量的增加,網絡側設備的負荷會隨之增加。為此,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無線網絡中引入了設備間(Device-to-Device,D2D)通信,即兩個UE之間直接發送數據,無需把數據轉移到網絡側設備,這樣既減輕了網絡側設備的負荷,也降低了傳輸的時延。
當前,D2D通信所用的資源是從整個基站與UE間通信的資源中劃分出的,采用半雙工模式,并配置的單載波。并有技術方案提出D2D設備之間通過D2D測量信號來獲知D2D設備之間的鏈路(稱之為D2D鏈路)的質量,用于確定D2D鏈路傳輸數據的大小。與此同時,參與D2D通信的UE可能與基站進行通信,也需發送設備到網絡設備(Device-to-gNB,D2G)量信號以測量UE和基站間的鏈路(稱之為D2G鏈路)的質量。
目前的方案中,通常由基站向UE發送測量配置信息,指示UE發送或接收D2G測量信號、D2D測量信號。測量配置信息中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資源信息、生成測量信號的序列信息等。但是,測量配置信息有可能指示UE在同一個時刻既要發送D2D測量信號也要發送D2G測量信號,發生D2D測量信號和D2G測量信號的碰撞。
但是,由于D2D通信配置的單載波模式的限制UE同時不能發送多個信號,因此,解決D2D測量信號和D2G SRS測量信號的碰撞問題,成為D2D通信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測量方法、設備及系統,解決設備通信中測量信號的碰撞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申請的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種測量方法,應用于測量端設備。測量端設備接收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測量配置信息,該測量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發送端設備發送測量信號;若發送端設備在時刻t需要發送第一測量信號和第二測量信號,測量端設備在時刻t測量第一測量信號或第二測量信號,獲取測量信號的測量結果;或者,若發送端設備在時刻t需要發送第一測量信號和第二測量信號,測量端設備在時刻t停止測量信號的測量。其中,第一測量信號為發送端設備到測量端設備的測量信號,第二測量信號為發送端設備到網絡側設備的測量信號。
本申請提供的測量方法,在設備通信中發送端設備到測量端設備的測量信號和發送端設備到網絡側設備的測量信號碰撞時,測量端設備在碰撞時刻只測量發送端設備到測量端設備的測量信號或發送端設備到網絡側設備的測量信號,或者測量端設備在碰撞時刻停止測量信號的測量,在通信架構不變化的情況下,解決了設備通信中測量信號的碰撞問題。
其中,發送端設備是指在測量過程中發送測量信號的設備,測量端設備是指在測量過程中,對發送端設備發送的測量信號進行測量獲取測量結果的設備。示例性的,發送端設備以及測量端設備可以為UE,也可以為站點,在不同的通信場景中,發送端設備以及測量端設備的類型可以不同,本申請的方案中對于發送端設備以及測量端設備的具體類型不進行限定。
其中,設備通信是指兩個設備間的通信,該設備可以為終端,也可以為站點或者節點等,本申請對此不進行具體限定。當設備通信為終端到終端的通信時,稱之為D2D通信,發送端設備到測量端設備間的鏈路稱之為D2D鏈路,發送端設備到測量端設備的測量信號可以為D2D測量信號,發送端設備到網絡側設備的測量信號可以為D2G測量信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703915.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