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煤炭高效固硫催化組合物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695281.0 | 申請日: | 2017-08-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236580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02 |
| 發明(設計)人: | 郭躍輝;廖洪梅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千卡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0L9/10 | 分類號: | C10L9/10;C10L10/06;C10L10/0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00000 重慶市九***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煤炭 高效 催化 組合 | ||
本發明涉及到燃煤脫硫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煤炭高效固硫催化組合物。一種煤炭高效固硫催化組合物,以重量份計,包括:氧化鈣35~45、聚乙烯吡咯烷酮0.5~1.2、三氯化鐵3~10、硫酸銅2~8、硝酸鉀2~4、硝酸鐵8~16、硝酸鋁8~18、五氧化二釩3~8、氯化鈉1~6、蛭石1~5、溶劑80~250。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到燃煤脫硫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煤炭高效固硫催化組合物。
技術背景
世界工業的發展,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中國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和悠久的煤炭開發歷史。當前煤炭在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占2/3以上,是我國的主要一次能源。煤炭在開發利用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和含硫氣體,嚴重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就是控制煤炭開發和利用中造成的污染,有效降低酸性氣體排放強度,使煤成為社會和生態環境可以接受、經濟合理、保證供應的能源。要做到這些就得從煤的利用之初出發,深入探討和研究煤炭利用過程中因煤中硫的存在而引起的污染問題。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發展以利用高硫煤為主的潔凈煤技術目標,就是要全過程減排污染,重點是減排SO2,同時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促使煤炭能源問題的合理解決。自20世紀60年代起,一些工業化國家相繼制定了嚴格的法規和標準,限制煤炭燃燒過程中SO2等污染物的排放,這一措施極大地促進了二氧化硫控制技術的發展。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二氧化硫控制技術逐漸由實驗室階段轉向應用性階段。據美國環保局(EPA)統計,世界各國開發、研究、使用的SO2控制技術多達200多種。這些技術歸納起來可分為三大類:燃燒前脫硫、燃燒中脫(固)硫、燃燒后脫硫,即煙氣脫硫(FGD)。
燃燒前脫硫即對燃料進行脫硫,因此亦稱之為燃料脫硫。從成本上和脫硫過程對環境的影響上考慮,燃前脫硫應該是最佳選擇。燃燒中脫硫也稱固硫,是指通過各種固硫方法,設法使煤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及少量硫化氫與固硫劑反應,生成硫酸鈣等固體產物留在渣中,以減少或消除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燃燒后煙氣脫硫(FGD),即煙氣脫硫,煙氣脫硫技術主要是利用吸收劑或吸附劑去除煙氣中的SO2,并使其轉化為穩定的硫化合物或硫。
煤燃燒中脫硫技術有型煤燃燒脫硫技術、爐內噴鈣脫硫技術、流化床燃燒脫硫技術等。型煤燃燒脫硫技術是將固硫劑與煤粉、粘結劑、催化劑等均勻混合,然后加壓成型煤。型煤燃燒中生成的SO2與煤中的固硫劑發生反應,生成硫酸鹽而固定在灰渣中。型煤燃燒脫硫技術具有系統簡單、加工方便、運行成本低等優點。對于大量分散的民用燃煤灶爐和某些層燃爐(例如鏈條爐),采用固硫型煤來減少SO2和粉塵的排放,提高燃燒效率,是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采用的方法,也是我國民用爐灶和小型工業窯爐減少SO2和粉塵污染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爐內噴鈣脫硫技術是通過向爐內噴入固硫劑(常用的有石灰石、白云石等),固硫劑一般利用爐內較高溫度進行自身煅燒,產物CaO、MgO等與煤燃燒中產生的SO2、SO3反應,生成硫酸鹽和亞硫酸鹽,并以灰渣的形式排出爐外,減少SO2、SO3對大氣的排放,達到脫硫的目的。由于脫硫效率沒有濕法煙氣脫硫高,曾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工業應用,但這一方法投資省、裝置簡單、便于改造,能夠滿足一般環保要求,因此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適合對一些老鍋爐的脫硫設施改造。而流化床燃燒技術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新型煤燃燒技術。在流化床中,煤與粉碎的石灰石一起隨同熱風進入鍋爐,燃煤釋放的SO2被懸浮在燃燒的空氣中的石灰石吸收,從而達到脫硫的目的。硫化床的燃燒溫度(800℃-900℃)恰好是石灰石固硫的最佳溫度,該技術可以減少80%以上的SO2排放。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千卡科技有限公司,未經重慶千卡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69528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