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無線通信的電子設備、方法和介質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684311.8 | 申請日: | 2017-08-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391296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2-26 |
| 發明(設計)人: | 曹建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索尼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B7/0408 | 分類號: | H04B7/0408;H04B7/06 |
| 代理公司: |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利商標事務所 11038 | 代理人: | 張鑫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波束 天線面板 電子設備 處理電路 無線通信 狀態指示 目標通信裝置 服務目標 通信裝置 組發送 配置 申請 | ||
本申請涉及用于無線通信的電子設備、方法和介質。該電子設備包括處理電路,該處理電路被配置為執行控制以:用一個或多個天線面板組發送一個或多個波束;從目標通信裝置接收對所述一個或多個波束的波束狀態指示;以及在與所述波束狀態指示對應的天線面板所在的天線面板組中,確定服務目標通信裝置的一個或多個天線面板。
技術領域
本公開一般地涉及用于無線通信的電子設備、方法和介質。更具體地,本公開涉及利用天線面板組進行無線通信的電子設備、方法和介質。
背景技術
目前,標準化組織3GPP正在制定5G的技術標準。隨著使用頻段的增加(比如26GHz、60GHz或者更高的頻段),無線信道必將承受比低頻段(如2GHz)更大的路徑損耗、大氣吸收損耗等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無一例外地作用到了5G中的物理信道上。
為了解決高頻段信道的問題,3GPP引入了大規模天線(Massive MIMO)技術,通過模擬波束賦形增益(Analog Beamforming Gain)來彌補高頻段信道存在的衰落損失。具體來說,首先大規模天線可以在收發兩端提供足夠的發射和接收波束賦形增益來補償高頻段的路徑損耗。但波束賦形增益的增強會導致較窄的波束覆蓋范圍,因為無線信號的有限能量被集中到了指向性較強的空間方向上。所以,3GPP在5G的標準制定中引入了波束管理(Beam Management)的概念,其中一個重要的過程就是波束掃描(Beam Sweeping),其目的就是希望基站(Base Station,BS)和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UE)通過在不同的波束上發送和接收參考信號,從而知曉自己合適的發射或接收波束。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基站或者UE可以遍歷一組射頻波束來測試信道條件較好的收發波束,并以此為依據建立基站與UE之間的波束對鏈接(Beam Pair Link,BPL)。
在4G LTE中,基站處設置一個天線面板(antenna panel)或者稱為天線陣列(antenna array),并且這個天線面板上的所有天線單元整體用于對UE進行波束賦形,如圖1A所示。此外,在4G LTE中,從基站發出的波束較寬,從而可以覆蓋UE的所有天線。
與4G LTE不同的是,在5G NR(New Radio)中,基站處設置多個天線面板。此外,由于對高頻無線電資源的使用,基站與UE需要使用窄波束來進行波束配對,所以從基站發出的波束可能不會覆蓋UE的所有天線,如圖1B所示。
此外,在5G NR中,基站的多個天線面板可以被分成一個或多個天線面板組,例如準共址(Quasi Co-location,QCL)組。因此,考慮到天線面板的分組情況,需要設計新的方案來建立基站與UE之間的波束對鏈接、進行估計信道以及確定傳輸方案等。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中的一個或多個,本公開提供了利用天線面板組進行無線通信的電子設備、方法和介質。
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無線通信的電子設備,包括處理電路,被配置為執行控制以:用一個或多個天線面板組發送一個或多個波束;從目標通信裝置接收對所述一個或多個波束的波束狀態指示;以及在與所述波束狀態指示對應的天線面板所在的天線面板組中,確定服務目標通信裝置的一個或多個天線面板。
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無線通信的電子設備,包括處理電路,被配置為執行控制以:從目標通信裝置接收用一個或多個天線面板組發送的一個或多個波束;基于所述一個或多個波束的信道狀態,向目標通信裝置發送對所述一個或多個波束的波束狀態指示,其中,與所述波束狀態指示對應的天線面板所在的天線面板組中的一個或多個天線面板被目標通信裝置確定為服務所述電子設備的天線面板。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索尼公司,未經索尼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684311.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