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利用改進的3PIE技術檢測光學元件內部缺陷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678576.7 | 申請日: | 2017-08-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57663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02 |
| 發明(設計)人: | 馬駿;魏聰;竇建泰;張天宇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1/47 | 分類號: | G01N21/47;G01N21/88;G01N21/95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學專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沉雁 |
| 地址: | 210094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利用 改進 pie 技術 檢測 光學 元件 內部 缺陷 方法 | ||
1.一種利用改進的3PIE技術檢測光學元件內部缺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步驟如下:
步驟一、搭建檢測光路:
所述檢測光路包括共光軸依次設置的光闌(1)、透鏡(2)、待測樣品(4)和CCD(5),還包括二維平移臺(3),二維平移臺(3)夾持待測樣品(4);準直光經過光闌(1)后,由透鏡(2)聚焦,經過透鏡焦點形成發散的球面波,透過待測樣品(4)到達CCD(5)的靶面上,其中光闌(1)與透鏡(2)的距離為Z1,透鏡(2)與待測樣品(4)距離為Z2,待測樣品(4)與CCD(5)的距離為Z3,待測樣品(4)厚度為d;轉入步驟二;
步驟二、采集圖像,并用CCD(5)依次記錄各掃描位置所對應的強度圖像:
移動二維平移臺(3),將待測樣品(4)在與光軸垂直的平面內以疊層掃描的方式進行平移,并用CCD(5)依次記錄各掃描位置所對應的強度圖像;轉入步驟三;
步驟三、計算待測樣品(4)后表面的出射光場:
賦予待測樣品(4)一個初始的隨機猜測為O0(r),照明光為P0(r),待測樣品(4)后表面出射光場復振幅ψn(r):
ψn(r)=Pn(r)·On(r)
其中n為迭代次數,計算ψn(r)經過菲涅爾衍射傳播到CCD(5)靶面的復振幅ψn(u)為:
其中θ(u)表示ψn(u)的相位,表示待測樣品(4)與CCD(5)之間菲涅爾衍射傳播;
將CCD(5)實際采集到的光強I(u)替換變換得到的復振幅ψn(u)中的振幅信息,保持相位部分不變,得到更新后的復振幅ψ′n(u):
將更新后的復振幅ψ′n(u)逆傳輸回待測樣品(4)的后表面:
分別更新物函數On+1(r)和照明光場Pn+1(r);轉入步驟四;
步驟四、去除待測樣品(4)本身厚度疊加的相位:
采集同一待測樣品(4)無缺陷時,CCD(5)靶面的衍射圖樣I(u),將更新后的照明光場Pn+1(r)傳輸到CCD(5)的靶面,得到更新后的照明光場Pn+1(r)在CCD(5)靶面的復振幅Φn+1(u):
利用I(u)對Φn+1(u)做強度限制:
將限制后的復振幅Φ′(u)分布逆傳輸回待測樣品(4)后表面,作為新的照明光場:
返回步驟三,直到恢復的光場信息收斂,獲得內部缺陷在待測樣品(4)后表面去除本身厚度疊加相位的復振幅分布O(r);轉入步驟五;
步驟五、確定各缺陷軸向位置:
確定缺陷在待測樣品(4)內部的分布范圍為[dl,du],將步驟四中獲得的各缺陷在后表面的復振幅O(r)以Δd為步進向前傳輸,并計算各位置的Tamura系數:
得到Tamura系數最大的位置dc,即為缺陷位置,σ(I)表示所在位置光強分布的灰度級的標準差,m(I)表示所在位置光強分布的灰度級的平均值,norm表示歸一化函數;轉入步驟六;
步驟六、將待測樣品(4)分層:
根據步驟五計算得到的內部缺陷位置dc=[dc,1,dc,2,......,dc,N],確定待測樣品(4)的分層位置dc,i,其中i=1,2,...,N,代表待測樣品的分層位置的編號,i為自然數,采用內部缺陷在待測樣品(4)的后表面的復振幅分布作為初始猜測Od(r)=[Odc,1(r),Odc,2(r),...,Odc,N(r),],其中N為內部缺陷數;轉入步驟七;
步驟七、分層計算待測樣品(4)內部缺陷出射光場:
將步驟六中第一層的復振幅與照明光相乘,得到第一層的出射光場ψe,1(r):
ψe,1(r)=P(r)·Odc,1(r)
將第一層的出射光場傳輸到第二層,得到第二層的入射光場ψi,2(r):
其中Δd1=dc,2-dc,1為第一層的厚度,并將ψi,2(r)與第二層的內部缺陷復振幅Odc,2(r)相乘,繼續傳播到第三層作為第三層的照明光;以此類推,第n層的入射光場ψi,n(r)為:
Δdn=dc,n+1-dc,n為第n-1層的厚度,最終得到最后一層的出射光場ψe,N(r);轉入步驟八;
步驟八、分層恢復待測樣品(4)內部缺陷復振幅:
將第七步得到的ψe,N(r)傳輸到CCD(5)靶面,得到內部缺陷在CCD(5)靶面的復振幅用采集到的光強Ij(u)替換其實部后,逆傳輸回第N層,得到第N層出射的復振幅ψ′e,N(r):
更新得到更新后的照明光ψ′i,N(r)和更新后的內部缺陷復振幅O′dc,N(r)后,將ψ′i,N(r)逆傳輸回第N-1層,以此類推,回到第一層得到P′(r)和O′dc,1(r);
返回步驟七,令Odc,n(r)=O′dc,n(r),P(r)=P′(r),直到結果收斂,最終得到內部缺陷的復振幅分布。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理工大學,未經南京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678576.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