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滿足兩臺泥水盾構機同時施工的泥漿池配置使用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668807.6 | 申請日: | 2017-08-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443572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3-29 |
| 發明(設計)人: | 翟志國;楊志永;楊振朋;蘇清貴;蘭紅賓;莫松;崔信為;趙劍鋒;王軒;代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隧道集團二處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D9/06 | 分類號: | E21D9/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065200 河北***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泥水盾構機 泥漿循環系統 泥漿池 庫房 施工 羧甲基纖維素鈉 移動攪拌裝置 純堿 基本配置 掘進效率 施工成本 沉淀池 調整池 回漿池 膨潤土 清水池 設備池 拌漿 拌制 泥漿 膨化 配置 存儲 節約 保證 | ||
1.一種滿足兩臺泥水盾構機同時施工的泥漿池配置使用方法,該泥漿池的基本配置含有拌漿池集成、膨化池集成、清水池、沉淀池集成、調整池集成、回漿池集成、設備池集成、移動攪拌裝置(5)、第一庫房(7)及第二庫房(19),第一庫房(7)和第二庫房(19)中存儲有拌制泥漿用的膨潤土、純堿和羧甲基纖維素鈉CMC;其特征是:
所述拌漿池集成包括第一拌漿池(6)及第二拌漿池(20),兩個拌漿池的長×寬×高均相等;
所述膨化池集成包括第一膨化池(8)及第二膨化池(18),兩個膨化池的長×寬×高均相等;
所述沉淀池集成包括第一沉淀池(1)、第二沉淀池(2)、第三沉淀池(3)、第四沉淀池(22)、第五沉淀池(23)、第六沉淀池(24)、第七沉淀池(25)、第八沉淀池(26)、第九沉淀池(27)、第十沉淀池(28)、第十一沉淀池(29)及第十二沉淀池(30),十二個沉淀池的長×寬×高均相等;
所述調整池集成包括第一調整池(4)、第二調整池(12)、第三調整池(14)及第四調整池(21),四個調整池的長×寬×高均相等;
所述回漿池集成包括第一回漿池(9)、第二回漿池(11)、第三回漿池(15)及第四回漿池(17),四個回漿池的長×寬×高均相等;
所述設備池集成包括第一設備池(10)及第二設備池(16),各設備池的長×寬×高均相等;
將第一調整池(4)、第二調整池(12)、第三調整池(14)和第四調整池(21)按長度方向從左至右依次排列形成長形槽,按所述長形槽長度方向在其兩端鋪設兩條鋼軌,并分別在第一調整池(4)、第二調整池(12)、第三調整池(14)和第四調整池(21)兩側的鋼軌上架設各自的移動攪拌裝置,移動攪拌裝置配有攪拌器、行走輪及鋼軌輪,所述行走輪前后移動加上所述鋼軌輪左右行走能使所述攪拌器在該調整池的任意位置實施攪拌;
在所述長形槽的前方從左至右依次排列有第三沉淀池(3)、第二沉淀池(2)、第一沉淀池(1)、第十二沉淀池(30)、第十一沉淀池(29)、第十沉淀池(28)、第九沉淀池(27)、第八沉淀池(26)、第七沉淀池(25)、第六沉淀池(24)、第五沉淀池(23)和第四沉淀池(22),第三沉淀池(3)、第二沉淀池(2)和第一沉淀池(1)構成第一組使用池,第十二沉淀池(30)、第十一沉淀池(29)和第十沉淀池(28)構成第一組備用池,第九沉淀池(27)、第八沉淀池(26)和第七沉淀池(25)構成第二組使用池,第六沉淀池(24)、第五沉淀池(23)和第四沉淀池(22)構成第二組備用池,各組中的沉淀池均通過頂部配置的數個溢流口實現泥漿的相互連通;
在所述長形槽的后方正中配置清水池(13),在清水池的右側后端配置有第二設備池(16),在清水池的右側前端配置第三回漿池(15)和第四回漿池(17),在第二設備池(16)右側配置第二膨化池(18),在第四回漿池(17)右側配置第二拌漿池(20),在第二膨化池(18)和第二拌漿池(20)右側配置第二庫房(19),在清水池的左側后端配置有第一設備池(10),在清水池的左側前端配置第二回漿池(11)和第一回漿池(9),在第一設備池(10)左側配置第一膨化池(8),在第一回漿池(9)左側配置第一拌漿池(6),在第一膨化池(8)和第一拌漿池(6)左側配置第一庫房(7);在第一設備池(10)和第二設備池(16)中均配備有進漿泵;
所述第一組使用池、所述第一組備用池、第一調整池(4)、第二調整池(12)、第一回漿池(9)、第二回漿池(11)、第一設備池(10)、第一拌漿池(6)和第一膨化池(8)形成第一臺泥水盾構機的循環泥漿系統,所述第二組使用池、所述第二組備用池、第三調整池(14)、第四調整池(21)、第三回漿池(15)、第四回漿池(17)、第二設備池(16)、第二拌漿池(20)和第二膨化池(18)形成第二臺泥水盾構機的循環泥漿系統;清水池(13)為兩臺泥水盾構機共用;
第一臺泥水盾構機施工前,先利用第一庫房(7)中存儲的膨潤土、純堿和羧甲基纖維素鈉CMC和清水池(13)中存儲的清水在第一拌漿池(6)中拌制新鮮泥漿,所述新鮮泥漿的比重是1.05g/cm3而其粘度控制在18~24s,然后將所述新鮮泥漿泵送至第一膨化池(8)中進行膨化,所述新鮮泥漿膨化24小時后形成膨化泥漿,然后將所述膨化泥漿輸送至第一調整池(4)中存儲并攪拌形成掘進泥漿;
當第一臺泥水盾構機開始掘進施工時,將第一設備池(10)中所述進漿泵與第二回漿池(11)的管路關閉,開啟所述進漿泵與第一回漿池(9)連接的管路,由所述進漿泵將第一回漿池(9)中的掘進泥漿輸送至第一臺泥水盾構機的刀盤倉中,所述掘進泥漿再與刀盤倉切削下的渣土混合形成渣土泥漿,然后通過第一臺泥水盾構機配置的排漿泵將所述渣土泥漿輸送至泥水分離系統進行固液分離,所述泥水分離系統將渣土泥漿分離成直徑20μm以上的固體顆粒物和分離泥漿,所述分離泥漿進入第一沉淀池(1)進行沉淀并獲得沉淀泥漿,所述沉淀泥漿再通過溢流口分別流入第二沉淀池(2)和第三沉淀池(3),對所述沉淀泥漿要進行比重和粘度檢測:
當所述沉淀泥漿的比重在1.05~1.2g/cm3而其粘度在18~24s時,所述沉淀泥漿經第二沉淀池(2)、第三沉淀池(3)沉淀后流入第一調整池(4),由于泥漿在泥水盾構機掘進施工過程和泥水分離系統中會不斷損失,為保證泥水盾構機正常施工,需要不斷的向第一調整池(4)中補充所述膨化泥漿,所述沉淀泥漿和補充的所述膨化泥漿混合后經移動攪拌裝置(5)充分攪拌后進入第一回漿池(9),再由第一設備池中所述進漿泵輸送至第一臺泥水盾構機循環使用;
當所述沉淀泥漿比重大于1.2g/cm3或是當所述沉淀泥漿粘度大于24s時,關閉第一設備池(10)中所述進漿泵與第一回漿池(9)之間的管路和泥水處理系統與所述第一組使用池之間的排漿管路,同時開啟所述進漿泵與第二回漿池之間的管路和所述泥水分離系統與第一組備用池之間的管路,啟用所述第一組備用池、第二調整池(12)、第二回漿池(11),此時,從所述泥水分離系統分離出的所述分離泥漿進入第十二沉淀池(30),再經第十一沉淀池(29)和第十沉淀池(28)后流入第二調整池(12),所述沉淀泥漿與所述膨化泥漿在第二沉淀池(2)經充分攪拌混合后進入第二回漿池(11),再經第一設備池(10)中所述進漿泵輸送至第一臺泥水盾構機循環使用;與此同時,所述第一組使用池的所述沉淀泥漿通過離心機集成和壓濾機集成進行離心和壓濾處理,將所述沉淀泥漿的比重和粘度降至合理范圍后備用;當第一組備用池的泥漿比重和粘度上升至無法滿足第一臺泥水盾構施工需要時,將所述泥水分離系統流入第一組備用池的排漿管路和第二回漿池(11)的進漿管路關閉,同時開啟所述泥水分離系統流入第一組使用池的排漿管路和第一回漿池(9)的進漿管路,如此循環即可滿足第一臺泥水盾構機的使用;
第二臺泥水盾構機所使用泥漿循環方式和第一臺泥水盾構機的使用方式相同,當第一臺泥水盾構機的泥漿循環系統出現故障時能及時切換至第二臺泥水盾構機的所述泥漿循環系統,也就是說,兩個所述泥漿循環系統是能任意切換使用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隧道集團二處有限公司,未經中鐵隧道集團二處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668807.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