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3D打印技術的龍伯透鏡設計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644631.0 | 申請日: | 2017-08-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627611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12 |
| 發明(設計)人: | 束逸;張力;李志峰;李建華;劉佳琪;劉鑫;劉洪艷;高路;趙巨巖;杜潤樂;薛蓮;薛峰;趙茜;蔡雯琳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航天長征飛行器研究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B29C64/386 | 分類號: | B29C64/386;B33Y50/00;G06F30/20;B29L11/00 |
| 代理公司: | 中國航天科技專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武瑩 |
| 地址: | 100076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打印 技術 透鏡 設計 方法 | ||
一種基于3D打印技術的龍伯透鏡設計方法,首先選擇m種3D打印材料,確定龍伯透鏡單元類型、單元尺寸,根據龍伯透鏡等效介電常數、單元類型、單元尺寸確定得到龍伯透鏡單元各點的空隙率,然后根據得到的單元類型、單元尺寸、單元各點的空隙率構建對應的龍伯透鏡3D模型,并驗證當前龍伯透鏡3D模型是否滿足球體徑向折射率漸變分布,最后對滿足球體徑向折射率漸變分布的龍伯透鏡3D模型進行打印,生成龍伯透鏡。本發明方法與現有技術相比,通過使用3D打印技術實現龍伯透鏡的快速成型,具有打印精度高,能夠單獨控制每一個打印基元介電常數,實現真正的漸變折射率,保證產品性能的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3D打印技術的龍伯透鏡設計方法。
背景技術
龍伯透鏡(Luneberg lens)是以球形為基本形狀的介質透鏡,可以匯聚捕捉任意方向上的電磁波,使入射平面波匯聚于一點。通過在球體表面安裝金屬反射面,將匯聚電磁波沿著與入射路徑對稱的路徑反射出去,再次形成反向傳播的平面波,形成一種高效的RCS增強反射器,如圖1所示為龍伯透鏡原理示意圖。此外,基于其電磁波束匯聚能力,龍伯透鏡還用來實現低成本、高增益的微波透鏡天線。
龍伯透鏡的核心特性就是沿球體徑向折射率服從如下規律漸變分布:n=[2-(r/R)2]1/2。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不同介電常數多層球殼嵌套的傳統設計結構,如圖2所示為分層結構的龍伯透鏡結構示意圖。然現有技術受限于材料匹配、材料參數精度控制、成型工藝等因素,生產工藝冗長,生產成本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基于3D打印技術的龍伯透鏡設計方法,與現有技術相比能夠實現特定頻點、特定RCS指標龍伯散射體的快速設計和快速成形實現,有力提升了電磁目標特性設計水平和工藝實現水平,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基于3D打印技術的龍伯透鏡設計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選擇m種3D打印材料,確定龍伯透鏡單元類型、單元尺寸,然后根據龍伯透鏡等效介電常數、單元類型、單元尺寸確定得到龍伯透鏡單元各點的空隙率,其中,m種3D打印材料中至少一種材料的介電常數不大于1,至少一種材料的介電常數不小于2;
(2)根據得到的單元類型、單元尺寸、單元各點的空隙率構建對應的龍伯透鏡3D模型,并驗證當前龍伯透鏡3D模型是否滿足球體徑向折射率漸變分布,如果滿足,則轉入步驟步驟(3),否則轉入步驟(1),重新確定龍伯透鏡單元類型、單元尺寸;
(3)對龍伯透鏡3D模型進行打印,生成龍伯透鏡。
所述的驗證當前龍伯透鏡3D模型是否滿足球體徑向折射率漸變分布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產生平面電磁信號后發射至龍伯透鏡3D模型,并進行判斷;
(2)如果平面電磁信號被龍伯透鏡3D模型反射后仍為平面波且沿原發射路徑返回,則當前龍伯透鏡3D模型滿足球體徑向折射率漸變分布,否則當前龍伯透鏡3D模型不滿足球體徑向折射率漸變分布。
所述的龍伯透鏡單元包括正方體、圓環、錐體。
所述的構建對應的龍伯透鏡3D模型的實現軟件為OpenSCAD。
所述的正方體的構建方法為:
構建直角三緯坐標系,然后將球體劃分為多個形狀尺寸完全一致的正方體單元,其中,正方體單元的邊長小于所生成龍伯透鏡工作電磁波的波長的1/10。
所述的圓環的生成方法為:
(1)構建柱坐標系,然后將球體劃分為多個圓柱體;
(2)將各個圓柱體劃分為多個圓環。
所述的多個圓柱體的半徑為等差變化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航天長征飛行器研究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未經北京航天長征飛行器研究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64463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