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無水胸腔閉式引流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603590.0 | 申請日: | 2017-07-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261224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16 |
| 發明(設計)人: | 靖旭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智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M1/00 | 分類號: | A61M1/00;A61M39/2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5000 江蘇省蘇州***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單向閥 胸腔 胸腔閉式引流裝置 張開 負壓裝置 指示裝置 排出 排氣 無水 單向通過 液體回流 引流管 負壓 直觀 吸引 發現 | ||
本發明提供一種無水胸腔閉式引流裝置,通過設置第一單向閥和第二單向閥,使得從胸腔出來的氣體和液體只能單向通過這兩個單向閥,從而防止氣體和液體回流,通過負壓裝置產生負壓,從而使得胸腔內的氣體和液體被負壓裝置吸引排出第一單向閥,從而使得胸腔的氣體和液體更容易排出。引流管上設有指示第一單向閥和/或第二單向閥張開程度的指示裝置,通過指示裝置,可以直觀地看到第一單向閥和/或第二單向閥張開的程度,通過閥張開的程度,可以準確地判斷病人是否需要繼續排氣以及大概還需要排氣多長時間。并且當單向閥出現故障時,可以第一時間發現。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無水胸腔閉式引流裝置。
背景技術
胸腔閉式引流是治療氣胸及胸科手術術后引流的常用手段,現有的引流裝置通常采用水封的方式進行封閉引流,其結構如圖1所示,其包括導氣管11和容器12,容器12內設有水,導氣管11的下端位于容器12的液面之下,從胸腔出來的氣體和液體經導氣管11下端排出至水中,氣體和液體排出后,水封閉導氣管11的下端防止氣體和液體回流。但是現有的裝置,一旦容器12傾斜或者其他原因,導致導氣管11的下端高于容器12,則會使得外部氣體順著導氣管11進入胸腔,因此,當患者移動時,十分不方便。如果容器12放置過高,傾倒后則容器12內的水可能順著導氣管進入胸腔,引起嚴重的后果。因此,現有的胸腔閉式引流裝置缺陷較多,不穩定并且結構復雜。
隨著技術發展,出現了無水胸腔式引流裝置,其在引流管上設有閥門,但是現有的裝置,當病人咳嗽排氣時,往往需要憑醫生的經驗判斷胸腔氣體是否排盡,并且觀察角度的不同也會造成判斷結果的不準確,因此,經常會出現誤判。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無水胸腔閉式引流裝置,其可以有效防止誤判,并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一種無水胸腔閉式引流裝置,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一端連接有集氣裝置,所述引流管內設有第一單向閥和第二單向閥,氣流經第一單向閥、第二單向閥排出至集氣裝置,第一單向閥和/或第二單向閥之間設有負壓產生裝置,引流管上設有指示第一單向閥和/或第二單向閥張開程度的指示裝置。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單向閥和/或第二單向閥為與引流管管壁連接的活瓣。
進一步地,所述活瓣與引流管在常態下的夾角為A,60°≤A≤90°。
進一步地,所述活瓣包括外層和內層形成的雙層結構,所述指示裝置為所述內層、外層和引流管的管壁形成封閉空間,所述活瓣張開時,所述管壁向外鼓起。
進一步地,所述指示裝置為浮針,所述活瓣包括外層和內層形成的雙層結構,所述外層的一端與內層連接,另一端與引流管管壁連接,引流管管壁還設有通孔,浮針一端與所述內層連接,所述浮針的另一端伸入所述通孔內,所述浮針上設有指示活瓣運動狀態的刻度,所述活瓣張開時,所述浮針隨活瓣內層運動并從所述通孔伸出。
進一步地,所述活瓣包括外層和內層形成的雙層結構,所述外層的一端與內層連接,另一端與引流管管壁連接,引流管管壁還設有通孔,所述通孔外側設有貼膜,所述貼膜的柔性大于引流管管壁的柔性,所述活瓣張開時,所述貼膜向外 鼓起呈氣球狀。
進一步地,所述負壓產生裝置為可形變的鼓。
進一步地,所述鼓位于引流管的一側,所述鼓與引流管聯通并伸入引流管內,所述鼓壓縮將鼓內氣體經第二單向閥排出并在鼓內形成負壓,將引流管內的氣體經第一單向閥吸入所述鼓內。
進一步地,所述鼓與引流管串聯連接,所述鼓的截面積大于引流管的截面積,所述鼓壓縮將鼓內氣體經第二單向閥排出并在鼓內形成負壓,將引流管內的氣體經第一單向閥吸入所述鼓內。
進一步地,所述鼓與引流管一體成型。
進一步地,所述負壓產生裝置為氣泵。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產生的技術效果如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智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蘇州智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60359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