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水陸兩用污水泵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710597643.2 | 申請日: | 2017-07-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255085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1-15 |
| 發(fā)明(設計)人: | 張巖;王曉群;于仁峰;李滿香 | 申請(專利權)人: | 鞍鋼集團礦業(yè)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4D29/42 | 分類號: | F04D29/42;F04D29/44;F04D29/58 |
| 代理公司: | 鞍山貝爾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23 | 代理人: | 顏偉 |
| 地址: | 114001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水陸 兩用 污水泵 | ||
本發(fā)明屬于污水泵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水陸兩用污水泵,包括污水潛水泵,設置在此污水潛水泵出口的出口法蘭,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由上箱體和下箱體組成的組合箱體,連接所述上箱體和下箱體的中間管,位于所述下箱體頂部側壁且與所述下箱體相連通的吸水管,與此吸水管相連接的導流管,設置在所述上箱體頂部的排水管,設置在所述上箱體內的導流板組,所述的污水潛水泵由密封蓋和密封墊圈封存在所述的下箱體內。本發(fā)明在工作過程中,水泵電機始終有流動的水對電機予以冷卻,解決了污水潛水泵對低水位抽取過程中電機散熱的問題,同時具有水陸兩用的功能。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污水泵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水陸兩用污水泵。
背景技術
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中,由于污水潛水泵具有結構緊湊、便于移動以及對水質無特殊要求的特點,所以應用十分普遍。但由于自身結構的特點,污水潛水泵的電機位于泵體的上部,而水泵的葉輪及吸水口位于泵體的下部,所以要求污水潛水泵立式使用并且要求污水水位的深度必須高于水泵泵體的高度,因為在水位低于水泵電機部位長時間運行,水泵電機會因為無水浸冷卻散熱,導致水泵電機繞組溫度過高造成電機繞組絕緣擊穿短路燒損,所以污水潛水泵無法抽取水位低于水泵電機高度的污水,即低于400mm以下的低水位污水。而且污水潛水泵無自吸功能,所以無法抽取因污水潛水泵的體積和重量的限制而無法將其投入水中使用的特殊區(qū)域,使其使用范圍受限。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解決污水潛水泵在抽取低水位時水泵電機的散熱問題的水陸兩用污水泵,不僅具有比普通污水潛水泵更好的抽取效果,而且具有更廣泛的應用范圍。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
本發(fā)明的一種水陸兩用污水泵,包括污水潛水泵,設置在此污水潛水泵出口的出口法蘭,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由上箱體和下箱體組成的組合箱體,連接所述上箱體和下箱體的中間管,位于所述下箱體頂部側壁且與所述下箱體相連通的吸水管,與此吸水管相連接的導流管Ⅰ,設置在所述上箱體頂部的排水管,與此排水管相連接的導流管Ⅱ,設置在所述上箱體內的導流板組,所述的污水潛水泵由密封蓋和密封墊圈封存在所述的下箱體內,
所述的中間管一端與所述的出口法蘭相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的上箱體底部的其中一個角相連接。
所述的導流管Ⅰ和導流管Ⅱ均為內部設有鋼絲骨架的PVC管,所述的導流管Ⅰ和導流管Ⅱ分別由連接管卡與所述的吸水管和排水管相連接。
所述的導流管Ⅰ和導流管Ⅱ的內徑均為58mm-62mm。
所述的導流板組由三塊分別焊接在所述上箱體底部其他三個角的圓弧形導流板組成。
所述的三個圓弧形導流板高度相同,且高度為95mm-105mm。
所述的三個圓弧形導流板的弧度為680-720。
所述的三個圓弧形導流板的厚度為4mm-6mm。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
(1)本發(fā)明的水陸兩用污水泵在工作過程中,水泵電機始終有流動的水對電機予以冷卻,解決了污水潛水泵對低水位抽取過程中電機散熱的問題,同時具有水陸兩用的功能。
(2)本發(fā)明的水陸兩用污水泵不僅具有自吸功能,并具有污水潛水泵對水質無特殊要求的特點,抽取效率高,抽凈效果好。
(3)本發(fā)明的水陸兩用污水泵裝置構造簡單,操作和維護方便、使用方法靈活,具有更廣泛的應用范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圖1的剖面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鞍鋼集團礦業(yè)有限公司,未經(jīng)鞍鋼集團礦業(yè)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9764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