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利用cpDNA序列進行榛種質鑒定的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710571443.X | 申請日: | 2017-07-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312848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02 |
| 發(fā)明(設計)人: | 趙天田;王貴禧;梁麗松;馬慶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林業(yè)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12Q1/6895 | 分類號: | C12Q1/6895;C12Q1/686;G16B30/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凱特來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鄭立明;趙鎮(zhèn)勇 |
| 地址: | 100091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利用 cpdna 序列 進行 種質 鑒定 方法 | ||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利用cpDNA序列進行榛種質鑒定的方法,利用3對葉綠體cpDNA引物對標準種質進行PCR擴增,利用3對引物對待鑒定的目標種質進行PCR擴增,將得到的目標種質的擴增序列與標準種質的擴增序列進行比對,根據比對結果是否一致進行榛種質鑒定,利用的cpDNA序列標記鑒別能力強、重復性好,能夠有效的鑒別易混淆榛種質資源或其他屬植物,對我國榛屬植物資源的種間分類、親緣關系分析及遺傳進化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榛種質鑒定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利用cpDNA序列進行榛種質鑒定的方法。
背景技術
榛為榛科(Corylaceae)榛屬(Corylus)植物,在這些榛種中既包含有喬木類型也涵蓋灌木類型(張宇和等,2005)。世界榛屬植物約有20個種,廣泛地分布在北半球的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qū)。我國榛屬植物資源豐富,我國天然分布的有8個種和2個變種,分布范圍也很廣泛,經濟利用價值較高。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榛屬植物的分類仍是完全依據形態(tài)特征進行劃分,不同分類學家由于基于的形態(tài)尺度和依據的標準不同,因而分類結果不盡相同。尤其對于我國榛屬植物種與變種的劃分,分類學家們存在很多分歧。胡先嘯(1948)在撰寫的《中國樹木圖志》中首次提出中國榛屬植物應屬于榛科(Corylaceae)榛屬(Corylus),其中包括6個種2個變種。陳嶸(1975)在《中國樹木分類學》中認為中國榛屬植物應劃分成3個種和3個變種。俞德浚(1979)在《中國果樹分類學》中將中國榛屬植物劃分成4個種2個變種。《中國植物志》(1979版)將我國榛屬植物劃分了7個種2個變種,并首次提及1個存疑種。鄭萬鈞(1985)在《中國樹木志》中介紹中國榛屬植物包含7個種和3個變種。梁維堅(1988,2005)認為川榛應是一個獨立的種,并認定了具有典型短柄特征的川榛變種短柄川榛。由此可見,植物分類學家對我國榛屬植物的分類存在很多爭議,對榛屬植物資源種類記載不一,分類地位不明確,這對我國榛屬植物資源的收集、保存及利用造成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榛屬植物雜交育種工作的開展。
葉綠體基因組(cpDNA)相當保守,而且有獨立的進化路線,不依賴其他任何數據即可構建分子進化樹,可在較低的分類階元上(如種間)解決植物分類鑒別問題。這克服了傳統(tǒng)研究方法的弱點,提高了植物種質資源鑒別的水平。
現有技術一:
形態(tài)學標記是以植物的表型性狀為遺傳標記,目前的榛屬植物分類主要依靠形態(tài)學的研究,依賴于表型的差異。從遺傳角度看,表型性狀分為數量性狀和質量性狀兩類。但是表型性狀受環(huán)境、氣候、營養(yǎng)狀況等多種因素影響,往往提供的信息不夠全面,且依據形態(tài)進行鑒別分類工作量大、周期長、成本高。例如:川榛和平榛兩者在樹形、葉片、花序及果實形態(tài)上非常相似,不易區(qū)分,尤其是在兩者交叉分布地帶經常混淆,給科研調查和生產利用帶來了很大困擾。又如,虎榛子屬的虎榛子和榛屬的毛榛在表型上也非常相近,不易區(qū)分。
現有技術二:
隨著分子標記的快速發(fā)展,像RFLP標記(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隨機擴增多態(tài)性RAPD(Random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 DNA)、簡單重復序列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擴增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AFLP(amplified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序列標簽位點STS(sequence-tagged site)等,用于木本植物的分類鑒別中。但這些分子標記方法都有一定的缺陷,如RFLP標記操作繁瑣,技術要求高,價格也較高;RAPD標記分析的結果并不是非常準確;SNP標記信息位點有限,成本昂貴等。
上述標記大多是基于無全基因組序列信息的技術開發(fā)出來,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隨機性強、穩(wěn)定性較差。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利用cpDNA序列進行榛種質鑒定的方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林業(yè)研究所,未經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林業(yè)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71443.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