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分光光度計檢測物質濃度的流動相液路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560787.0 | 申請日: | 2017-07-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389672A | 公開(公告)日: | 2017-11-24 |
| 發明(設計)人: | 齊建濤;劉玉東;周俊潔;王振波;徐國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 主分類號: | G01N21/78 | 分類號: | G01N21/78;G01N21/33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66580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利用 分光 光度計 檢測 物質 濃度 流動 相液路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分光光度計檢測物質濃度的流動相液路系統,屬于化工檢測設備領域。
背景技術
實驗室的分光光度計大多為臺式,需要固定的電源,不方便攜帶以及在工程上應用。除此之外,一般使用實驗室分光光度計檢測前,實驗員需要手動將待測液和顯色劑混合,然后放置在容器中靜置,靜置一定時間后需要實驗員手動將容器中的混合液倒入比色皿中進行檢測,這時如果待測液的種類很多,就需要大量的容器來盛裝混合液,實驗員就需要反復操作,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且容易將溶液弄混導致實驗失敗。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一種利用分光光度計檢測物質濃度的流動相液路系統,當光線照入相液路系統同時射出時時,通過檢測光譜中光被吸收的成分多少,可以檢測出待測液體中物質的濃度。
一種利用分光光度計檢測物質濃度的流動相液路系統包括溶劑瓶(1)盛放待測液體、第一高壓輸液泵(2)、第一進樣閥(3)、第二高壓輸液泵(4)、第二進樣閥(5)、顯色劑瓶(8)、紫外-可見光檢測器流通池(6)、廢液瓶(7),所述溶劑瓶(1)和第一高壓輸液泵(2)相連,第一高壓輸液泵(2)將溶劑瓶(1)中的待測液吸入到第一進樣閥(3)中;所述溶劑瓶(8)和第二高壓輸液泵(4)相連,第二高壓輸液泵(4)將顯色劑瓶(8)中的顯色劑吸入到第二進樣閥(5)中;所述紫外-可見光檢測器流通池(6)和廢液瓶(7)相連,紫外-可見光檢測器流通池(6)將廢液輸送到廢液瓶(7)中;其特征在于:當所述分光光度計流動相液路系統進行工作時,待測液被第一高壓輸液泵(2)從溶劑瓶(1)中吸入到第一進樣閥(3)中,待測液從第一進樣閥(3)的出口流入到靜置儲存容器(9);同時,第二高壓輸液泵(4)將顯色劑瓶(8)中的顯色劑吸入到第二進樣閥(5)中,顯色劑從第二進樣閥(5)的出口流入到靜置儲存容器(9)。待待測液與顯色劑在靜止儲存容器(9)中混合靜置一定時間后,待測液和顯色劑混合液體進入紫外-可見光檢測器流通池(6)中進行監測分析,最后進入廢液瓶(7)中,在紫外-可見光檢測器流通池(6)中將待測物質的濃度檢測出來。
本發明的優點:
(1)操作方便,不需要反復操作。
(2)高壓輸液泵能夠將顯色劑和待測液吸入到靜置儲存器中,不需要人為操作,測試結果準確。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利用分光光度計檢測物質濃度的流動相液路系統工作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1、溶劑瓶2、第一高壓輸液泵3、第一進樣閥4、第二高壓輸液泵5、第二進樣閥 6、紫外-可見光檢測器流通池7、廢液瓶8、顯色劑瓶9、靜置儲存容器。
一種利用分光光度計檢測物質濃度的流動相液路系統包括溶劑瓶1盛放待測液體、第一高壓輸液泵2、第一進樣閥3、第二高壓輸液泵4、第二進樣閥5、顯色劑瓶8、紫外-可見光檢測器流通池6、廢液瓶7,所述溶劑瓶1和第一高壓輸液泵2相連,第一高壓輸液泵 2將溶劑瓶1中的待測液吸入到第一進樣閥3中;所述溶劑瓶8和第二高壓輸液泵4相連,第二高壓輸液泵4將顯色劑瓶8中的顯色劑吸入到第二進樣閥5中;所述紫外-可見光檢測器流通池6和廢液瓶7相連,紫外-可見光檢測器流通池6將廢液輸送到廢液瓶7中;其特征在于:當所述分光光度計流動相液路系統進行工作時,待測液被第一高壓輸液泵2從溶劑瓶1中吸入到第一進樣閥3中,待測液從第一進樣閥3的出口流入到靜置儲存容器9;同時,第二高壓輸液泵4將顯色劑瓶8中的顯色劑吸入到第二進樣閥5中,顯色劑從第二進樣閥5的出口流入到靜置儲存容器9。待待測液與顯色劑在靜止儲存容器9中混合靜置一定時間后,待測液和顯色劑混合液體進入紫外-可見光檢測器流通池6中進行監測分析,最后進入廢液瓶7中,在紫外-可見光檢測器流通池6中將待測物質的濃度檢測出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未經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6078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