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AC-DC轉換器的線網補償電路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558407.X | 申請日: | 2017-07-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171580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09 |
| 發明(設計)人: | 不公告發明人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騰微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M7/217 | 分類號: | H02M7/217 |
| 代理公司: | 北京久維律師事務所 11582 | 代理人: | 邢江峰 |
| 地址: | 100018 北京市朝陽區東***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ac dc 轉換器 補償 電路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AC?DC轉換器的線網補償電路,屬于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領域。電路包括: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三PMOS管、第四PMOS管、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第三NMOS管、第一電阻、第二電阻和第三電阻;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三PMOS管、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第一電阻和第二電阻構成鉗位電路,本發明的電路當AC?DC轉換器的電壓反饋端電壓為正時,會從輸出端輸出一路電流到地。當AC?DC轉換器的電壓反饋端電壓為負時,通過鉗位電路把第三NMOS晶體管漏極電位鉗位在零伏附近,產生一路與負電壓大小成正比的電流流向FB端,實現了線網補償的功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AC-DC轉換器的線網補償電路。
背景技術
AC-DC轉換器就是將交流電變為直流電的設備,其憑借著著效率高、體積小等優點越來越受到廣大用戶的青睞。
AC-DC開關電源系統中,主要是220V的民用交流電進入輸入電路,經低通濾波后濾掉高頻信號,再經過EMI整流電路后得到未穩壓的直流高壓電,此電壓送至功率因素校正電路,對電壓進行功率因素校正工作,保持輸入電流與輸入電壓始終同相;然后高功率因素的直流電壓經過功率轉換電路轉換成受控的高頻方波脈沖電壓信號;接著,該高頻方波脈沖電壓經二次整流與濾波后變成穩定的直流電壓輸出。其中,為了使電路能穩定的工作,系統中還有一些控制電路,實現對輸出電壓采樣和反饋控制等功能。
傳統的AC-DC轉換器,輸出會隨著線網電壓(輸入交流電壓)的上升而上升,雖然這種上升幅度并不大,但是這常常給電路設計者帶來困擾。
發明內容
為解決現有AC-DC轉換輸出會隨著線網電壓(輸入交流電壓)的上升而上升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AC-DC轉換器的線網補償電路。
一種用于AC-DC轉換器的線網補償電路,包括第一PMOS晶體管P1、第二PMOS晶體管P2、第三PMOS晶體管P3、第四PMOS晶體管P4、第一NMOS晶體管N1、第二NMOS晶體管N2、第三NMOS晶體管N3、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和第三電阻R3;第一PMOS晶體管P1的柵極接PMOS偏置電流輸入端PBIAS,源極接電源,漏極接第一NMOS晶體管N1的柵極和漏極以及第二NMOS晶體管N2的柵極;第一NMOS晶體管N1的源極接地;第二PMOS晶體管P2的柵極接PMOS偏置電流輸入端PBIAS,源極接電源,漏極接第二NMOS晶體管N2的漏極和第三PMOS晶體管P3的柵極;第三PMOS晶體管P3的源極接電源,漏極接第一電阻R1的一端;第一電阻R1的另一端接第二NMOS晶體管N2的源極和第二電阻R2的一端;第二電阻R2的另一端接第三NMOS晶體管N3的漏極和第四PMOS晶體管P4的漏極;第三NMOS晶體管N3的柵極接NMOS偏置電流輸入端NBIAS,源極接地;第四PMOS晶體管P4的柵極接地,源極接第三電阻R3的一端;第三電阻R3接輸出端FB,也就是AC-DC轉換器的電壓反饋端。
本發明的用于AC-DC轉換器的線網補償電路,當AC-DC轉換器的電壓反饋端FB電壓為正時,會從輸出端FB輸出一路電流到地。當AC-DC轉換器的電壓反饋端FB電壓為負時,通過第一PMOS晶體管P1、第二PMOS晶體管P2、第三PMOS晶體管P3、第一NMOS晶體管N1、第二NMOS晶體管N2、第一電阻R1和第二電阻R2把第三NMOS晶體管N3漏極電位鉗位在零伏附近,產生一路與FB負電壓大小成正比的電流流向FB端,實現了線網補償的功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提供的用于AC-DC轉換器的線網補償電路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騰微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中騰微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58407.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