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電磁線圈液冷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557977.7 | 申請日: | 2017-07-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871598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4-03 |
| 發明(設計)人: | 王偉;王毅;史忠山;呂松浩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合一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F27/28 | 分類號: | H01F27/28;H01F27/10;H01F27/32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越秀區哲力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44288 | 代理人: | 陳振楔,李悅 |
| 地址: | 510530 廣東省廣州市中***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磁 線圈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磁線圈液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磁線圈液冷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電磁線圈在通電時會產生磁場,而在產生磁場的同時,也會產生熱量,尤其是電磁線圈應用于激光驅動的質子醫療范圍中的強磁場重頻磁體時,單次通電加載,可產生10T以上強磁場,但是由于電磁線圈電阻的存在,而產生強磁場就需要其強大的電流和密集的繞線,因此電磁線圈在產生強磁場的同時也會產生大量焦耳熱,這些熱量如果不及時排出,將會使線圈溫度升高,增加線圈的電阻,在下一次加載時,會產生更多的熱量,降低磁場強度,所以這些熱量必須排出。而目前,主要將電磁線圈浸泡在盛有絕緣冷卻液的槽內進行冷卻,但冷卻效果較差,從而遠不能滿足工業需求。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磁線圈液冷系統,其通過采用儲液槽、電磁線圈、液壓泵、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的結合設計,并通過將通道、液壓泵、第一管路與第二管路構成循環回路,在使用時,而可供內置絕緣冷卻液于其內循環流動,以可流經電磁線圈對電磁線圈進行冷卻,而且,通過將電磁線圈設置于儲液槽內,在使用時,使得電磁線圈可浸在儲液槽內的外置絕緣冷卻液中,而可利用外置絕緣冷卻液對電磁線圈外部進行冷卻,因而,可實現電磁線圈的雙重冷卻,能大大提高冷卻效果。
本發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電磁線圈液冷系統,包括用于盛放外置絕緣冷卻液的儲液槽、位于儲液槽內并用于浸沒在所述外置絕緣冷卻液中的電磁線圈、液壓泵、第一管路、第二管路;所述電磁線圈上設置有通道;所述液壓泵的進液端與第一管路的其中一端連通,第一管路的另一端與通道的其中一端連通;所述通道的另一端與第二管路的其中一端連通,第二管路的另一端與液壓泵的出液端連通,所述電磁線圈的通道、第二管路、液壓泵與第一管路共同構成循環回路,該循環回路用于供內置絕緣冷卻液于其內循環流動。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管路和/或第二管路連通有蓄能器。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管路和/或第二管路具有散熱器。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管路包括第一管道、散熱器、第一絕緣管道連接器;散熱器通過第一絕緣管道連接器與電磁線圈連接,所述散熱器設有流道,所述第一絕緣管道連接器設有第一連通腔,所述第一管道的其中一端與液壓泵的進液端連通,另一端與流道的其中一端連通,所述流道的另一端通過第一連通腔與通道連通;所述第二管路包括第二管道、第二絕緣管道連接器;所述第二管道通過第二絕緣管道連接器與電磁線圈連接,所述第二絕緣管道連接器設有第二連通腔,且第二管道的其中一端與液壓泵的出液端連通,第二管道的另一端通過第二連通腔與通道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散熱器位于儲液槽內并用于浸沒在所述外置絕緣冷卻液中。
進一步地,第一絕緣管道連接器、第二絕緣管道連接器均位于儲液槽內并用于浸沒在所述外置絕緣冷卻液中。
進一步地,所述電磁線圈包括導線,所述通道的內壁至少部分由導線壁面形成。
進一步地,所述通道設置在導線上。
進一步地,所述導線外套設有絕緣套。
進一步地,外置絕緣冷卻液、內置絕緣冷卻液均為液氮、液氫、液氦、液態二氧化碳或者氟利昂。
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通過采用儲液槽、電磁線圈、液壓泵、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的結合設計,并通過將通道、液壓泵、第一管路與第二管路構成循環回路,在使用時,而可供內置絕緣冷卻液于其內循環流動,以可流經電磁線圈對電磁線圈進行冷卻,而且,通過將電磁線圈設置于儲液槽內,在使用時,使得電磁線圈可浸在儲液槽內的外置絕緣冷卻液中,而可利用外置絕緣冷卻液對電磁線圈外部進行冷卻,因而,可實現電磁線圈的雙重冷卻,能大大提高冷卻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電磁線圈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處放大圖。
圖中:10、儲液槽;20、電磁線圈;21、通道;30、液壓泵;40、第一管路;41、散熱器;50、第二管路;51、蓄能器;61、第一絕緣管道連接器;62、第二絕緣管道連接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描述,需要說明的是,在不相沖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實施例之間或各技術特征之間可以任意組合形成新的實施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合一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廣東合一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57977.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