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氟茚唑菌胺在降低或防止玉米被大斑凸臍蠕孢菌侵染中的用途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557016.6 | 申請日: | 2017-07-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22114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06 |
| 發明(設計)人: | 羅昌炎;詹姆斯.T.布里斯托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N43/56 | 分類號: | A01N43/56;A01N3/00;A01P3/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品智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310 | 代理人: | 奚曉寧;楊陳慶 |
| 地址: | 215301 江蘇省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氟茚唑菌胺 降低 防止 玉米 被大斑凸臍蠕孢菌 侵染 中的 用途 | ||
本發明涉及的是氟茚唑菌胺在降低或防止玉米被大斑凸臍蠕孢菌侵染中的用途。本發明還涉及一種降低或防止玉米被大斑凸臍蠕孢菌形成的毒素侵染的方法,用氟茚唑菌胺或含氟茚唑菌胺的殺菌組合物處理致病菌和/或其環境,或者植物、植物繁殖材料及隨后長出的植物器官、土壤、材料或空間、貯存物。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氟茚唑菌胺在降低或防止玉米被大斑凸臍蠕孢菌侵染中的用途。
背景技術
玉米大斑病是世界玉米生產的重要病害。玉米大斑病無性態病原為玉米大斑凸臍蠕孢菌,屬于半知菌亞門凸臍蠕孢屬。玉米大斑病病原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內越冬,成為來年病害的主要初次侵染來源,帶有未腐爛病殘體的糞肥及帶病種子也可成為初侵染源。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葉片、葉鞘和苞葉。
為了降低或防止玉米被大斑凸臍蠕孢菌真菌侵染,當前使用的措施主要為如下措施:
-栽培不易受大斑凸臍蠕孢菌侵染的栽培品種;
-合適的輪作;尤其是避免將玉米作為前一茬作物;重病田塊進行2年以上的輪作,
-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落葉,集中進行處理,深耕滅茬。
-防止大斑凸臍蠕孢菌發展的儲存條件;
-加強肥水管理;促進玉米生長,防止玉米后期早衰;
-藥劑防治。
然而,這些純預防性措施并不令人滿意且效力并不可靠,尤其當盛行的氣候條件有利于真菌侵染時。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降低或防止玉米被大斑凸臍蠕孢菌形成的毒素侵染的化合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用于降低或防止玉米被大斑凸臍蠕孢菌形成的毒素侵染的化合物。
本發明驚異的發現,氟茚唑菌胺在降低或防止玉米被大斑凸臍蠕孢菌形成的毒素侵染中表現優異。
氟茚唑菌胺,CAS:1383809-87-7;化學名稱為3-二氟甲基-N-(7-氟-1,1,3-三甲基-4-茚滿基)-1-甲基-4-吡唑甲酰胺;其分子結構式為:
氟茚唑菌胺由I-F開發,該化合物已經公開在CN103502220中。
本發明的氟茚唑菌胺可以是外消旋混合物(I)-RS、或兩種對映體之一的富集的混合物、或基本純的特定對映體(I)-R或(I)-S。
(I)-R (I)-S
在氟茚唑菌胺的兩種對映體形式中,基本純的異構體R是優選。
本發明提供氟茚唑菌胺在降低或防止玉米被大斑凸臍蠕孢菌侵染中的用途。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含氟茚唑菌胺的殺菌組合物,包含氟茚唑菌胺活性成分、填充劑和/或表面活性劑。
所述的含氟茚唑菌胺的殺菌組合物中,氟茚唑菌胺占所述殺菌組合物的總重為1%-90%,優選1%-80%,更優選1%-70%,更優選1%-60%,更優選1%-50%,更優選5%-50%。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含氟茚唑菌胺的殺菌組合物,可配制成農業上允許的任意劑型。所述的殺菌組合物,其劑型為懸浮劑、種衣劑、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微囊懸浮劑、包衣顆粒劑、擠出顆粒劑、乳油、微乳劑、水乳劑、泡騰片、超低容量液劑、靜電油劑。
本發明所述的含氟茚唑菌胺的殺菌組合物可以不經稀釋施用,也可以用水稀釋施用。
本發明提供含氟茚唑菌胺的殺菌組合物在降低或防止玉米被大斑凸臍蠕孢菌侵染中的用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未經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5701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