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制備多孔膜的液膜傳送裝置,包括傳動部件和承載部件,所述承載部件在傳動部件的帶動下傳送所述液膜進入凝膠液;所述承載部件包括第一承載部件和第二承載部件,所述第一承載部件和第二承載部件分別與所述液膜沿傳送方向的兩個邊接觸。采用該液膜傳送裝置提高了多孔膜兩個表面孔的一致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制備多孔膜的液膜傳送裝置。
背景技術
制備多孔膜的主要方法有非溶劑致相分離法、熱致相分離法和蒸發致相分離法等。其中,非溶劑致相分離法主要通過控制聚合物溶液的液-液相分離形成多孔膜,在非溶液致相分離法制備多孔膜的過程中,要提高多孔膜的孔隙率和孔的質量,必須使聚合物溶液膜(即液膜)充分與凝膠液接觸。
目前在采用非溶劑致相分離法制備多孔膜的過程中,主要利用鋼帶等整體承載從模頭擠出的液膜在凝膠液中運動。在此過程中液膜的一面充分和凝膠液接觸,另一面因為緊貼在鋼帶上,無法和凝膠液充分接觸,成孔條件差,所以該表面孔隙率低,甚至形成閉孔,最終導致形成的多孔膜的兩個表面的孔結構不對稱,影響多孔膜的質量。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制備多孔膜的液膜傳送裝置,包括傳動部件和承載部件,所述承載部件在傳動部件的帶動下傳送所述液膜進入凝膠液;所述承載部件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承載部件和至少一個第二承載部件,所述第一承載部件和第二承載部件分別與所述液膜沿傳送方向的兩個邊接觸。
所述液膜是指制備多孔膜的溶液或漿料經過模頭擠出后形成的液態膜狀物質,所述液膜流延至所述承載部件粘附之后隨即進入凝膠液中,通過與凝膠液進行接觸,經過液-液相分離形成多孔膜。傳送過程中,所述承載部件與所述液膜沿傳送方向的兩個邊始終保持接觸。所述液膜的邊,是指在所述液膜寬度方向上,從最外側的邊界向內至液膜中部一定寬度的區域(如圖8所示)。
本發明所述承載部件與所述液膜沿傳送方向的兩個邊始終保持接觸。上述接觸可以包括多種接觸方式,如圖8所示:圖8(a)中承載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與液膜的邊接觸,另一部分則突出液膜的邊界以外;圖8(b)中承載部件全部與液膜的邊接觸,且承載部件的邊緣與液膜的邊界對齊;圖8(c)中承載部件全部與液膜的邊接觸,且液膜的邊界超出承載部件的邊緣;圖8(d)中在液膜的每邊有兩組承載部件與液膜的邊接觸,有利于提高承載部件與液膜的邊接觸的穩定性。
本發明所述液膜在所述承載部件的帶動下進入凝膠液的過程中,由于承載部件只與液膜沿傳送方向的兩個邊保持接觸,因此液膜除了沿傳送方向的兩個邊外,其余部分并未與承載部件接觸。在進入凝膠液后,液膜的兩個表面可以充分與凝膠液接觸,從而保證兩個表面成孔條件的一致性,使制備出的多孔膜兩個表面的孔結構對稱,兩個表面的孔隙率、孔徑分布等大致相同。整個傳送過程簡單易控制,非常適用于大工業化生產。
所述液膜傳送裝置可用于芳香族聚酰胺、聚氯乙烯、偏氟乙烯、聚醚砜等多孔膜的制備。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模頭位于所述傳送裝置一端的上方,優選正上方,使得所述模頭擠出的液膜根據其自重的流向流入到所述承載部件表面并隨即通過承載部件傳送進入凝膠液中。
作為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一承載部件與所述液膜接觸的面積占所述液膜總面積的0.1%~35.0%。
作為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一承載部件與所述液膜接觸的面積占所述液膜總面積的0.3%~20.0%。
作為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一承載部件與所述液膜接觸的面積占所述液膜總面積的0.5%~5.0%。
作為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二承載部件與所述液膜接觸的面積占所述液膜總面積的0.1%~35.0%。
作為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二承載部件與所述液膜接觸的面積占所述液膜總面積的0.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