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小基站開關控制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555307.1 | 申請日: | 2017-07-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222875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0-01 |
| 發明(設計)人: | 潘志文;杜鵬程;劉楠;尤肖虎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W16/22 | 分類號: | H04W16/22;H04W52/02;H04L12/24;H04J1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眾聯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葉涓涓 |
| 地址: | 211189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數據 分析 基站 開關 控制 方法 | ||
1.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小基站開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采集場景信息
所述場景信息包括兩部分的信息:
第一部分信息是小基站內接入人數的信息,定期采樣一次,記錄各個時刻的基站接入人數,放入樣本集合L={(xi,yi)},其中xi為記錄數據的時刻,yi為xi時刻小基站接入的人數;
第二部分是場景中時刻表所記錄的人群到來的時刻和人數,放入樣本集合M={(ti,pi)},其中ti為人群到來的時刻,pi為到來的人數;
步驟2:數據預處理
去除集合L和M中的重復數據、異常值和空值;
步驟3:提取特征
為每個樣本提取12個特征,將結合集合L和集合M,生成一個新的集合G={(fi,n,li)},其中,fi,n表示集合G中的第i個樣本的第n個特征,1≤n≤12,對應著模型的輸入,li表示集合G中第i個樣本的標簽,取值為1或0,1代表基站開啟,0代表基站關閉,對應著模型的輸出;
計算集合G中的fi,n:
首先,在集合L中選取第i個樣本(xi,yi),然后在集合M中生成樣本子集Msub={(tm,pm)},其中tm滿足tm-xi>(n-1)T且tm-xi<nT,T為設定好的時間間隔,最后,fi,n由式得到;
計算集合G中li:
在集合L中選取第i個樣本(xi,yi):
上式中,k是控制基站開關的閾值,將集合G={(fi,n,li)}統一用G={(Fi,li)}表示,其中Fi集合G中fi,n的向量形式;
步驟4:選擇并訓練模型
選擇二項邏輯斯蒂回歸模型,二項邏輯斯蒂回歸模型是如下的條件概率分布:
P(Yout=0|Xin)=1-P(Yout=1|Xin) (3)
上式中,Xin是輸入,是集合G中樣本的特征,Yout是輸出,是模型預測的小基站的開關狀態,1代表基站開啟,0代表基站關閉,w∈Rn和b∈R是參數,w稱為權值向量,b稱為偏置,w·Xin為w和Xin的內積;給定一個樣本特征Xin,按照式(2)和式(3)可以求得P(Yout=1|Xin)和P(Yout=0|Xin);邏輯斯蒂回歸比較兩個條件概率值的大小,將特征Xin分到概率較大的那一類;
訓練模型,利用集合G中的數據得到模型中參數w和b的值,選擇極大似然估計法來估計模型參數,步驟如下:
步驟4-1,設:
P(Yout=1|Xin=Fi)=h(Fi) (4)
P(Yout=0|Xin=Fi)=1-h(Fi) (5)
則整個樣本集G的似然函數為:
步驟4-2,整個樣本集G的對數似然函數為:
步驟4-3,將式(2)、(3)、(4)、(5)代入式(7)中可得:
步驟4-4,求得參數w,b:
步驟4-5,使用隨機梯度下降法求得式(9)的解;
步驟5:預測
搜集時刻表的數據樣本M,再按照步驟3,生成該時刻的特征,將生成的特征輸入模型,即可預測時刻t的基站開關狀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小基站開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中去除異常值的過程如下:
在集合L中,若yi<0或yi>pMax1,pMax1表示正常情況下,采樣得到的人數的最大值,則該樣本屬于異常值,應從集合L中去除樣本(xi,yi);集合M中,若pi<0或pi>pMax2,pMax2表示正常情況下,即將到來的人群的最大人數,則該樣本屬于異常值,應從集合M中去除樣本(ti,pi)。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南大學,未經東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55307.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