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大應變循環拉壓試驗輔助測試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544047.8 | 申請日: | 2017-07-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68798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14 |
| 發明(設計)人: | 李亞光;張智恒;李大永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3/34 | 分類號: | G01N3/34 |
| 代理公司: | 上海漢聲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國中 |
| 地址: | 200240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應變 循環 試驗 輔助 測試 裝置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大應變循環拉壓實驗輔助測試裝置,包含承載機構與夾持機構組件;所述夾持機構組件包含移動夾持機構與固定夾持機構;所述承載機構包含第一承載部與第二承載部;所述第一承載部、第二承載部分別與移動夾持機構、固定夾持機構連接;第一承載部與第二承載部連接。本發明通過側支撐板夾持試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覆蓋面積,原則上留出試樣的壓縮余量,即可夾持試樣的剩余部分,這樣大大提高了預防失穩的能力。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金屬薄板成形測試裝置,具體地,涉及一種大應變循環拉壓試驗輔助測試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自然資源的日漸消耗,生態環境的惡化,節能減排成為汽車領域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輕量化材料的發展,尤其是高強鋼、超高強鋼的出現為解決這個問題帶來了希望。這是因為高強鋼、超高強鋼能在保證結構強度的前提下極大地減輕結構重量,而且制造成本要顯著低于鎂鋁合金和復合材料等。
用于研究普通鋼板成形性能的方法同樣適用于高強鋼板,其中一個極其有效的手段是數值仿真。而板金成形的數值建模需要很好地掌握材料在非線性加載路徑下的塑性行為,如果僅依靠傳統的實驗方法,如國家標準“GBT 15825.8-2008金屬薄板成形性能與試驗方法第8部分:成形極限圖(FLD)測定指南”,則只能獲得線性加載路徑下材料的力學性能,這樣的仿真結果會與實際生產大相徑庭。因此,在反向單軸加載下板材的硬化性能測量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熱點。然而,因為板料軸向壓縮容易失穩,且板料越薄,相同的壓縮量下越容易失穩,利用傳統的實驗方法難以獲得理想的壓縮應變,因此采用國家標準“GB/T7314-2005金屬材料室溫壓縮試驗方法”很難獲得大變形量的壓縮。而且,在相同的壓縮應變下,高強鋼板的載荷更大,更易失穩。
為了實現平面內板料的壓縮,專利文獻CN 203203874U提出了一種簡便的防止板料壓縮失穩的裝置。但該裝置存在三處不足。一方面,手動調節12個彈簧時難以保證它們的壓縮量和支撐力相同,從而不易保證間隙均勻和定位準確;另一方面,該裝置的結構使其在對高強鋼、超高強鋼材料進行夾持時容易失穩,甚至導致裝置損壞,故無法應用于高強度板材的壓縮實驗;而且,雖然上下梳狀結構可以平衡在拉壓實驗中產生的摩擦力,但由于缺乏潤滑,必然會損傷試樣表面。此外,近年來,其他一些為實現相似功能的裝置也被相繼提出,但往往難以兼具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實驗操作的簡單性。而且,能實現板材大應變壓縮實驗的輔助裝置更是罕見。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大應變循環拉壓試驗輔助測試裝置。
根據本發明提供的大應變循環拉壓實驗輔助測試裝置,包含承載機構與夾持機構組件;
所述夾持機構組件包含移動夾持機構與固定夾持機構;
所述承載機構包含第一承載部與第二承載部;
所述第一承載部、第二承載部分別與移動夾持機構、固定夾持機構連接;
第一承載部與第二承載部連接。
優選地,所述移動夾持機構包含驅動部、導向部以及執行部;
所述導向部包括一根或多根導柱;
所述驅動部能夠控制執行部沿所述導柱軸向方向運動。
優選地,所述驅動部包含手柄、手輪、鍵以及第一螺桿;
所述手柄、手輪、鍵、第一螺桿的一端依次連接;
第一螺桿的另一端設置有環形凹槽;
所述執行部包含牽引凸件;
所述牽引凸件至少能夠與環形凹槽的一個壁面接觸;
所述第一螺桿與第一承載部螺紋連接。
優選地,所述執行部包含第一滑塊組件、彈簧以及第二滑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交通大學,未經上海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4404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航天器的貨物氣閘艙的構型
- 下一篇:一種圖像增強方法、裝置及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