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耐紫外老化阻燃尼龍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540503.1 | 申請日: | 2017-07-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446349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01 |
| 發明(設計)人: | 冉進成;劉典典;陳捷豪;官炳榮;官炳桂 | 申請(專利權)人: | 惠州市華聚塑化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L77/06 | 分類號: | C08L77/06;C08L63/00;C08K13/04;C08K7/14;C08K3/24;C08K5/3475;C08K5/3492;C08K5/523;C08K5/20;C08K5/103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鄧聰權 |
| 地址: | 516127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紫外 老化 阻燃 尼龍 復合材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耐紫外老化阻燃尼龍復合材料,按重量份數包括以下組份:尼龍樹脂100;份玻璃纖維30~50份;溴化環氧樹脂阻燃劑30~50份;阻燃協效劑10~20份;抗紫外功能助劑0.5~1.5份;抗氧劑0.5~1.5份;潤滑劑1~2份。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上述耐紫外老化阻燃尼龍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本發明通過溴化環氧樹脂和錫酸鋅阻燃尼龍,添加紫外光吸收劑和光穩定劑,制得的改性尼龍復合材料具有阻燃、耐紫外老化、環保無銻等特性,其可應用于要求耐候性的汽車、電子電器零配件的制造。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高分子材料中的特種工程塑料及其制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耐紫外老化阻燃尼龍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電子電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端科技的進步,高分子材料被廣泛地應用于上述諸多行業中。高分子材料在使用或存儲過程中,常會受到自然環境里諸如光照、氧氣、水、溫度等環境因素的作用,出現材料性能隨時間延長而衰減的老化現象。有研究發現光照是限制塑料材料戶外使用的關鍵因素之一,制約著其發展和應用。
尼龍(PA)作為五大工程塑料之首,具有優良的耐化學藥品性、耐熱性、耐磨性和力學性能。但極易老化變色。在用于色澤要求嚴格的淺色制品時,須采取防老化措施以盡可能地保持制品老化后的外觀和顏色。PA的老化主要遵循熱氧老化與紫外光老化機理,在高海拔或較寒冷的地區,紫外光老化是PA制品最主要的老化方式。為改善尼龍的耐紫外光老化性能,可在加工過程中加入紫外光吸收劑和受阻胺類的光穩定劑。作為一種應用重要的工程塑料,尼龍大多面臨比較苛刻的使用環境,如高溫、高濕度、高電壓等,其阻燃性能在許多場合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近年來,隨著世界范圍內防火安全標準的日益嚴格,工程塑料阻燃改性成為一個倍受注目的課題。
中國專利CN 201611006117.6公開了一種耐老化加工流動性好的電力金具用阻燃尼龍復合材料,發明以三聚氰胺氰尿酸鹽為阻燃劑,將氮化鋁進行硅烷改性后作為導熱填料,以碳纖維作為增強材料再配伍其他有效成分相互復合制得的電力金具耐老化、加工流動性好、表面硬度和表面抗劃痕性高,可批量生產。但產品有顏色局限,只能做黑色應用。
中國專利CN 201310576126.9公開了一種汽車塑料件用防紫外線耐老化改性尼龍66材料,結合了尼龍66、SEBS等原料的優點,改進了傳統尼龍材料的性能,使其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機械性能,制備的材料堅固有彈性,耐高溫老化,耐紫外線輻照老化,抗氧化耐臭氧,易加工成型,使用壽命長,能夠廣泛的用于制作各類汽車用塑料件。但是材料不具備阻燃性能,不能滿足部分電子電器外殼材料的要求。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耐紫外老化阻燃尼龍復合材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耐紫外老化阻燃尼龍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為實現上述目的,采取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耐紫外老化阻燃尼龍復合材料,按重量份數包括以下組份:
優選的,按重量份數包括以下組分:
優選的,所述的尼龍樹脂為PA6、PA66、PA46、PA1010、PA610、PA612、PPA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混合物。
優選地,所述的玻璃纖維為無堿短切玻璃纖維,平均長度在3~-5mm,玻璃纖維平均直徑在7-18微米。
優選地,所述的溴化環氧樹脂阻燃劑,分子量為2萬以上。
優選地,所述的阻燃協效劑為錫酸鋅,其熱分解溫度在400度以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惠州市華聚塑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惠州市華聚塑化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4050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