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活性檢測二維碼的制作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532163.8 | 申請日: | 2017-07-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356737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23 |
| 發明(設計)人: | 吳靜;田君飛;徐軍飛;石聰燦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南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33/52 | 分類號: | G01N33/52;G01N21/7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華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劍輝 |
| 地址: | 510640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活性 檢測 二維碼 制作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活性檢測二維碼的制作方法,屬于生物化學檢測領域。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方法簡單、負載信息、檢測結果準確有效的活性檢測二維碼的制作方法。編輯內容信息,并使用計算機二維碼生成器制作二維碼;配制功能性墨水;使用配制好的功能性墨水和待測溶液在檢測基底上生成二維碼;待反應完全、顯色穩定后,用設備掃描顯示出的二維碼獲取檢測信息。該方法步驟簡單,制作的活性檢測二維碼通過功能性墨水與檢測溶液的顯色反應顯示出來且被設備識別獲取相關的信息,而且能夠完全在紙基上進行,可廣泛應用于生物、化學等檢測領域。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活性檢測二維碼的制作方法,主要通過功能性墨水與檢測溶液的顯色反應顯示出二維碼且可以被設備識別獲取相關的信息,屬于生物化學檢測領域。
背景技術
在生物化學檢測領域,比色法廣泛應用于酶、金屬離子、蛋白、核酸、抗體、DNA、病原體、葡萄糖、尿酸、亞硝酸根離子以及其他各種疾病標記物的檢測,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大多數檢測結果只是以顯色塊的形式展現,要獲得相關的檢測信息還需要附加的說明書等,有些檢測雖然以字母、符號、文本或者其他圖案的形式呈現檢測結果,但是負載的內容極少,不能提供給用戶更多的信息。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提出將生物化學檢測與條形碼結合起來的概念。2015年,蔣興宇課題組將一維條碼編碼規則融入到微流控芯片的設計中,將條形碼的每一個“條”與“空”設計成可同時檢測多種病原體的微通道,其檢測結果可以通過手機條形碼讀取裝置識讀,實現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檢測(Zhang Y,Sun J,Zou Y,etal.Barcoded Microchips for Biomolecular Assays.Anal.Chem,2015,87(2):900-906.)。
公開號為CN 103272656 A公開了一種“條形碼微流控芯片及用途”,該發明設計的微流控芯片上芯片單元包括樣品反應通道,所述樣品反應通道上發生顯色反應后所形成的條形碼圖案可以被條形碼識別裝置讀取,從去獲取樣品的性質等信息。
另外,Li等人利用Code39的“+”碼與“-”碼結構的特殊性,通過設計PDMS通道作為檢測區域與打印的同色39碼“+”組成智能手機可讀“生物條形碼”,并基于手機圖像分析軟件檢測甲基對硫磷的檢測結果的分析與討論,達到了定性檢測的目的(Guo J,Wong J X,Cui C,et al.A smartphone-readable barcode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andquantita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Analyst,2015,140(16):5518-5525.)。為了實現更進一步的檢測,Yu等人利用手機APP,結合條形碼中的39碼“+”、“-”結構的特殊性組成了“生物條形碼”實現了hGG的定量檢測。
以上研究均使用一維條形碼與檢測進行結合,但在現代信息產業技術的高速發展下,一維條形碼已經無法滿足應用的需求,此時,作為高新技術的二維碼應運而生,由于二維碼相對于一維條形碼具有信息容量大、可靠性高、可同時表示圖像漢字等多種信息以及保密防偽性強等突出特點而迅速應用于各個領域。例如在生物化學檢測領域,Jiang等人受到二維碼中Data Matrix和QR Code具有定位功能的激發,設計了由不對稱紅色條帶包圍以確定檢測區的可被掃描裝置識別的二維結構的微流道,實現了高通量檢測,達到了定量檢測的目的(Zhang Y,Qiao L,Ren Y,et al.Two dimensional barcode-inspiredautomatic analysis for arrayed microfluidic immunoassays.Biomicrofluidics,2013,7(3):34110-34110.)。但是,該方法只是利用了二維碼自動定位功能的概念,并沒有融入編碼規則,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二維碼。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南理工大學,未經華南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32163.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薄膜涂覆機液體循環系統
- 下一篇:用于薄膜涂覆機的液體循環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