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銅粉改性廢舊電路板活性炭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530017.1 | 申請日: | 2017-07-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352537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27 |
| 發明(設計)人: | 岳欽艷;闞渝姣;高寶玉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1B32/324 | 分類號: | C01B32/324;C01B32/348 |
| 代理公司: | 濟南金迪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張宏松 |
| 地址: | 250199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銅粉 活性炭 廢舊電路板 磷酸 浸漬 改性 制備 協同 去離子水洗滌 分解有機物 改性活性炭 活性炭微孔 有機物脫水 氮氣保護 恒溫反應 焦油形成 磷酸浸漬 研磨 管式爐 混合物 微孔率 過篩 烘干 混勻 開孔 銅鹽 微孔 | ||
本發明涉及一種銅粉改性廢舊電路板活性炭的制備方法,該方法包括:將銅粉加入到H3PO4溶液中混勻,然后加入廢舊電路板粉末進行浸漬,將浸漬后的混合物置于管式爐中在氮氣保護下、300~600℃下恒溫反應40~120min,所得的活性炭中間產物用去離子水洗滌至濾液pH值為6~8,烘干后研磨過篩,即得銅粉改性活性炭。該方法在磷酸浸漬過程中加入銅粉,銅粉與磷酸協同提高了活性炭的比表面積,微孔率,銅鹽促進有機物脫水,防止焦油形成,初步開孔,促使磷酸快速進入原料內部,磷酸在內部分解有機物,兩者協同促進微孔的形成,得到的活性炭微孔占比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銅粉改性廢舊電路板活性炭的制備方法,屬于活性炭制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廢舊電路板的數量在急劇增長,產生了大量的電子垃圾。廢舊電路板成分為兩部分:金屬和非金屬部分。利用現有的技術可以將金屬從廢舊電路板中提取出來,剩余的是非金屬部分,廢舊電路板中非金屬部分主要是由有機物組成,適合作為制備活性炭的原材料。
目前活性炭的制備主要采用酸法或者堿法,堿法對設備的腐蝕性較大;酸法常采用磷酸,磷酸屬于中強酸,對儀器設備沒有腐蝕性,因此磷酸法是活性炭的傳統工業生產中應用最廣泛的。磷酸在活性炭的制備過程中具有脫水和氧化的作用,但在反應過程中會抑制焦油的形成和含碳有機物的揮發,使大量的有機物滯留在活性炭中,因此單純用磷酸制備的活性炭比表面積不高,吸附性能較差;為提高活性炭的性能,通常對活性炭進行改性,一般的改性方法都是用酸,堿或者鹽對制備完的活性炭進行二次改性,改性工藝流程較復雜,增加了生產成本,不適用于實際的工業生產中。
中國專利文獻CN201110263588.6公開了一種活性炭的改性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將活性炭進行氧化預處理,得到表面含氧功能團的活性炭;(2)將上述表面含氧功能團的活性炭與化合物A反應,得到引發劑改性的活性炭;(3)配置聚合體系,在50~90℃下進行ATRP聚合反應;(4)分離提純,即可得到表面聚合物改性的活性炭。該改性方法的步驟較繁瑣,成本高,另外在改性過程加入了有機物,會造成有機物污染,不適用于實際的工業生產。
中國專利文獻201510453112.7公開了一種改性活性炭的制備方法及改性活性炭的應用,屬于新材料制備技術領域。首先將廢棄活性炭按照固液比為10~20:50~100g/ml加入到濃度為0.05~0.15mol/L的硝酸銅溶液中在室溫下浸漬4~12h,浸漬開始就開啟超聲波處理30~120min,將經浸漬處理的廢棄活性炭過濾后,在微波功率為200~500W、焙燒溫度為700~900℃條件下焙燒10~30min制備得到改性活性炭。本發明以廢棄活性炭為原料,前期硝酸銅浸漬采用超聲波處理,后期高溫焙燒采用微波加熱,高效地讓活性炭表面負載銅。該方法是在活性炭表面引入特定金屬離子,負載在活性炭的孔內和表面,堵塞一部分微孔,同時使一部分微孔變成中孔,從而造成微孔率降低;另外,該方法為兩步改性法,改性時間長,成本高,不利于應用在實際生產中。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銅粉改性廢舊電路板活性炭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銅粉改性廢舊電路板活性炭的制備方法,包括步驟如下:
(1)廢舊電路板通過靜電粉選后,篩選出金屬物,非金屬物粉碎過60~200目篩,得廢舊電路板粉末;
(2)將銅粉加入到質量濃度為30%~70%的H3PO4溶液中混勻,然后加入廢舊電路板粉末,置于20~80℃下浸漬6~24小時;
(3)將步驟(2)浸漬后的混合物置于管式爐中在氮氣保護下以8~20℃/min的升溫速率升溫至300~600℃,在300~600℃下恒溫反應40~120min,冷卻至室溫后得到活性炭中間產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大學,未經山東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3001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