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注汽鍋爐供水系統及其供水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511700.0 | 申請日: | 2017-06-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237370A | 公開(公告)日: | 2017-10-10 |
| 發明(設計)人: | 王書慧;滕立勇;徐梅;李吉貴;劉然;吳桐;李峻宇;張麗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3B11/10 | 分類號: | E03B11/10;E03B7/07;E03B5/00;E03B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黨曉林,錢能 |
| 地址: | 100007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汽鍋 供水系統 及其 供水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油井注蒸汽開發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注汽鍋爐供水系統及其供水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在油田稠油開發的過程中,注蒸汽開發是其中一種重要的開發方式。每年油田都需要注入大量的蒸汽到油藏中去,以便對油藏進行有效的開發,一般而言,在油田的開發過程中,通過使用注汽鍋爐生產蒸汽以注入油藏,因此需要大量的水進行供給注汽鍋爐。
現有的注汽鍋爐供水系統,在進行清水與污水切換時需要排泄掉儲水裝置中的儲存的水,這種操作不僅會增加現場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尤其當儲水裝置內儲存的水為污水時,就地排泄掉污水同時會污染環境,這與目前的環境保護理念不相符。同時清水與污水切換時排水會減少鍋爐的開啟時率,影響原油的產量,在氣溫較低的情況下,可能會造成管線凍堵情況的發生,進而影響會進一步的擴大。尤其是在活動鍋爐進行搬家時,還需要排泄掉儲水裝置中的水,否則會影響搬家的進度以及運輸途中的安全性,而排泄掉的水是經過工業處理過的,其對環境具有不利的影響。通常的作法是將儲水罐中的水通過泵打入到報廢的油井中去,這樣的操作可能會給該井在今后的再利用中造成不利影響。而采用專用水車拉走多余的水又會增加運輸成本,同時也不利于現場操作。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發明實施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注汽鍋爐供水系統及其供水方法,其能夠解決注汽鍋爐供水系統在清水和污水切換時需要排泄掉儲水裝置中的儲存的水的問題,從而提高鍋爐的開啟時率,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本發明實施例的具體技術方案是:
一種注汽鍋爐供水系統,所述注汽鍋爐供水系統包括:
軟水單元,所述軟水單元的進水口能與用于提供清水的第一管路相連通;
儲水裝置,所述儲水裝置至少具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與所述軟水單元的出水口相連通,所述第二端口能與用于提供軟化的污水的第二管路相連通,所述第四端口用于與鍋爐系統相連通;
一端與所述第三端口相連接的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另一端能與用于提供軟化的污水的第二管路相連通,所述第三管路上設置有第一泵體。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軟水單元包括至少一條軟水管路,所述軟水管路上設置有第二泵體、第一閥門和軟水器。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軟水管路上依次設置有第二泵體、第一閥門、軟水器、第二閥門和第三泵體,所述第二泵體的入口與用于提供清水的第一管路相連通,所述第三泵體的出口與儲水裝置的第一端口相連通。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軟水單元包括兩條軟水管路,兩條所述軟水管路并聯設置。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軟水單元與所述儲水裝置之間設置有第三閥門。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儲水裝置的第二端口處設置有第四閥門。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管路上還設置有第五閥門和第六閥門,所述第一泵體位于所述第五閥門和所述第六閥門之間。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儲水裝置的第四端口處設置有第七閥門。
一種根據上述注汽鍋爐供水系統的供水方法,包括:
當第一管路提供清水時,清水通過軟水單元軟化后輸送至儲水裝置中;
當第二管路提供軟化的污水時,軟化的污水通過所述儲水裝置的第二端口輸送至儲水裝置中;
當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進行切換供水時,通過儲水裝置的第四端口不斷向鍋爐系統供應軟水。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供水方法還包括:
當需要排空所述儲水裝置內的水時,驅動第一泵體以使儲水裝置內的水通過所述第三管路排向所述第二管路。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在排空所述儲水裝置內的水之前,通知提供軟化的污水的供應方所述注汽鍋爐供水系統會將儲水裝置內的水排向第二管路。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顯著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1170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