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激光引信的目標判別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508721.7 | 申請日: | 2017-06-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255807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0-22 |
| 發明(設計)人: | 王日金;施向南;陳麗;王雙;湯愛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航發南方工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S7/495 | 分類號: | G01S7/495;G01S17/02 |
| 代理公司: | 長沙智嶸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3211 | 代理人: | 胡亮 |
| 地址: | 412002***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激光 引信 目標 判別 方法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激光引信的目標判別方法及裝置,通過運用加法器分別接入四路脈沖信號,并對接入的四路脈沖信號依次疊加組成脈沖列,四路脈沖信號為激光引信設備中發射出來的四路周期相同且相位兩兩相差90°的激光接觸到目標后按原路返回生成;保持脈沖列的時序不變,采用電壓比較器將脈沖列轉換成兼容TTL或COMS電路的脈沖波形;對轉換的脈沖波形中各個通道內的目標信號進行計數,以判別出脈沖波形是否有效,從而判別目標是否存在。本發明提供的激光引信的目標判別方法及裝置,能快速有效判別目標,提高抗干擾能力。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激光引信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激光引信的目標判別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引信是導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導彈引爆戰斗部,擊毀目標的觸發裝置。引信分為觸發引信和近炸引信,而近炸引信包括無線電引信和激光引信等。
目前,國內裝備的導彈的近炸引信以無線電引信為主。無線電引信干擾機是一種發射干擾電磁波使敵方射彈上的無線電引信提前引爆或失效的電子設備。通常由偵察接收機、干擾發射機、中央控制顯示單元等組成。偵察接收機用于截獲、分析、識別無線電引信信號、中央控制顯示單元根據偵察接收機提供的信號參數確定干擾樣式,控制干擾在發射機工作。但是,無線電近炸引信抗干擾性差,易受無線電引信干擾機影響。由于激光具有方向性好、單色性好、能量集中和相干性好等特點,采用激光探測手段的激光引信也具備這些特點。激光引信是隨著激光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利用激光束探測目標的光學近炸引信。利用激光束探測目標的光學近炸引信,相對于無線電引信,具有引爆時間準、命中率高、抗干擾能力強的突出特點。
激光引信的干擾主要有兩種,內部干擾和外部干擾,內部干擾包括:發射接收電路串擾,發射接收之間的光信號泄露等。外部干擾包括自然干擾和激光干擾機干擾等。其中,發射接收之間的光信號泄露采取在發射和接收之間用隔板隔開的方法解決。發射接收存在的串擾通過兩個技術途徑來解決:一是加強屏蔽隔離、良好地線設計,減小地回路串擾。二是通過軟件控制各路驅動分時工作,避免大電流疊加,增加串擾強度。對于自然干擾,可采用脈寬識別剔除、時間和空間相關性剔除。然而,在碰到激光干擾機干擾光的干擾時,若敵方激光干擾機發出的干擾光的干擾光波長和干擾光脈沖的頻率與激光引信的激光波長和激光輻射頻率一致時,易造成對激光引信的干擾,可能使引信早炸、誤炸。
因此,如何排除干擾機中的干擾,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激光引信的目標判別方法及裝置,以解決干擾機中的干擾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激光引信的目標判別方法,包括步驟:
運用加法器分別接入四路脈沖信號,并對接入的四路脈沖信號依次疊加組成脈沖列,四路脈沖信號為激光引信設備中發射出來的四路周期相同且相位兩兩相差90°的激光接觸到目標后按原路返回生成;
保持脈沖列的時序不變,采用電壓比較器將脈沖列轉換成兼容TTL或COMS電路的脈沖波形;
對轉換的脈沖波形中各個通道內的目標信號進行計數,以判別出脈沖波形是否有效,從而判別目標是否存在。
進一步地,對目標信號進行計數的計數器包括第一計數器和第二計數器,對轉換的脈沖波形中各個通道內的目標信號進行計數,以判別出脈沖波形是否有效,從而判別目標是否存在的步驟包括:
第一計數器若識別到脈沖波形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通道接收到目標信號,則脈沖波形中必有一個目標信號屬于干擾信號,為無效信號;
第二計數器若識別到第一計數器使能第二計數器,則說明脈沖波形的即時脈沖有效;第二計數器若識別到連續四個有效脈沖波形,則說明脈沖波形是有效目標信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航發南方工業有限公司,未經中國航發南方工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08721.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