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綠色天然染料及其制作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508262.2 | 申請日: | 2017-06-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135328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1-04 |
| 發明(設計)人: | 陳亮 | 申請(專利權)人: | 羅甸縣運祺制衣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9B61/00 | 分類號: | C09B6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聯創佳為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石誠 |
| 地址: | 550100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天然染料 染料 制備 化學制劑 聚二甲基硅氧烷 硼酸 人體皮膚 色彩自然 亞硫酸鈉 植物原料 重絡酸鉀 重量份 染色 芭蕉 布料 香氣 制作 損傷 明亮 保留 環保 配合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綠色天然染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藎草60?100份、凍綠30?50份、芭蕉頁30?50份、亞硫酸鈉12?20份、重絡酸鉀12?20份、對苯二硼酸8?16份、聚二甲基硅氧烷5?10份。本發明使用植物原料配合化學制劑制備得到的染料非常環保,使用后不會對人體皮膚造成損傷,而且該染料保留的植物氣息,染色后使得布料上有一股植物香氣,而且色彩自然明亮,而且制備方法非常簡單,極大地降低了傳統綠色天然染料的制作成本。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綠色天然染料及其制作方法,屬于染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中國古代人們在制作衣服的過程中多使用植物制作得到的染料對布料進行染色,但是隨著工業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植物染料已經被化學品組合而成的染料所代替。主要原因是化學染料制備更加容易,成本更低,色澤穩定。但是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發現身體皮膚與衣服接觸過程中,長期摩擦容易導致皮膚出現過敏等癥狀,糾其原因主要是使用的化學染料中的組成成分對人體有一定的危害。而傳統的植物染料對人體皮膚沒有危害,但是傳統的染料制備太過繁復,如何運用現代化的染料制備方法制備植物染料一直是人們不斷研究的課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綠色天然染料及其制備方法。該方法制備得到的染料比較健康,不會對人體皮膚造成危害,而且制備比較簡單。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一種綠色天然染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藎草60-100份、凍綠30-50份、芭蕉頁30-50份、亞硫酸鈉12-20份、重絡酸鉀12-20份、對苯二硼酸8-16份、聚二甲基硅氧烷5-10份。
前述的綠色天然染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藎草70-90份、凍綠35-45份、芭蕉頁35-45份、亞硫酸鈉15-18份、重絡酸鉀15-18份、對苯二硼酸10-13份、聚二甲基硅氧烷5-10份。
前述的綠色天然染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藎草80份、凍綠40份、芭蕉頁40份、亞硫酸鈉16份、重絡酸鉀16份、對苯二硼酸12份、聚二甲基硅氧烷8份。
前述的綠色天然染料的制備方法,該染料的制備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驟:
A、將藎草、凍綠、芭蕉頁洗干凈后進行粉碎,將粉碎后的藎草、凍綠、芭蕉頁放入容器中,然后加入為藎草、凍綠、芭蕉頁重量10-12倍的水進行蒸煮,持續3-4小時后,進行過濾得a品;
B、在a品中加入亞硫酸鈉、重絡酸鉀、對苯二硼酸、聚二甲基硅氧烷,然后進行攪拌30-60min后即得所需染料,攪拌過程中溫度保持在40-50℃。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使用植物原料配合化學制劑制備得到的染料非常環保,使用后不會對人體皮膚造成損傷,而且該染料保留的植物氣息,染色后使得布料上有一股植物香氣,而且色彩自然明亮,而且制備方法非常簡單,極大地降低了傳統綠色天然染料的制作成本。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但并不作為對本發明限制的依據。
本發明的實施例1:一種綠色天然染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藎草60kg、凍綠30kg、芭蕉頁30kg、亞硫酸鈉12kg、重絡酸鉀12kg、對苯二硼酸8kg、聚二甲基硅氧烷5kg。
該綠色天然染料的制備方法,該染料的制備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驟:
A、將藎草、凍綠、芭蕉頁洗干凈后進行粉碎,將粉碎后的藎草、凍綠、芭蕉頁放入容器中,然后加入為藎草、凍綠、芭蕉頁重量10倍的水進行蒸煮,持續3小時后,進行過濾得a品;
B、在a品中加入亞硫酸鈉、重絡酸鉀、對苯二硼酸、聚二甲基硅氧烷,然后進行攪拌30min后即得所需染料,攪拌過程中溫度保持在5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羅甸縣運祺制衣有限公司,未經羅甸縣運祺制衣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0826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